助力中国奶业转型升级 教奶农科学养牛意义不亚于自建牧场

2014年11月5日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天下无贼》中黎叔的这句名言对于当下的中国奶业来说同样成立。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民脱贫致富、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为人们提供营养全面食品的重要产业,中国奶牛养殖业近年发展较快。但随着奶牛养殖由传统散养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牧场发展,对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级管理及技术人才已成为奶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若悲观些,对这种现况的表述会是: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制约国内大型牧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

  日前正式落成的雀巢双城奶牛养殖培训中心从硬件、装备到繁育、饲养,从养殖技术到牧场管理,向奶农及奶业从业人员提供全景式的理念和全方位的现代化奶牛养殖专业技术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培训,而且,培训中心向全行业敞开大门,为奶源基地建设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均达到可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示范作用,推动中国奶牛养殖向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发展。

  牛铃是瑞士乡土文化中最具代表意义的组成部分,悦耳悠长的铃铛声常常回荡在阿尔卑斯山区里。10月15日,在中国的黑土地上,一只硕大的牛铃被雀巢大中华区董事长张国华、哈尔滨市市长宋希斌、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和中国奶业协会荣誉会长刘成果等多位嘉宾一起敲响——雀巢奶牛养殖培训中心正式启动运行,首期培训开班。

  位于黑龙江双城市郊的这座专业性、国际化的培训基地被寄予厚望——为中国奶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促进中国奶牛养殖向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发展。

  规模化牧场的建设热

  日后在总结中国乳业的2014年时,牧场建设肯定会是一个关键词。今年,各路资本——不光是外资乳企,还有外资投行——抢滩奶源基地,令人眼花缭乱。

  资本蜂拥而至掘金牧场建设,主要是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市场诱惑和政策压力。

  乳制品是全球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未来几十年里,全球人口将增加到90亿,有超过30亿人口将迈入中产阶级的行列。随着中产阶级的快速增加,全球范围内牛奶的需求量10年后预计将会增加36%。欧美这种传统的乳制品市场已经达到最高需求点,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获得充足的原料奶供应,以满足国内持续增长的人群对于乳制品的需求。

  中国是全球乳品市场发展最快的市场,同时也是全球生奶生产的一个“洼地”,中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生奶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6%。近10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持续上升,原奶供给短缺成为常态(2014年国内原料奶总需求为4900万吨,其中新增需求约300万吨左右),进口奶粉数量连年攀升。在这种情况下,奶源建设需求非常迫切,期盼从中分得一杯羹的各路资本纷纷涌入。

  再看政策压力。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深刻改变了中国乳业的发展进程。在随后的6年里,乳企经历了“史上最严整顿行动”。在政府密集出台的一系列力度空前的监管措施中,自建奶源被视为既治标又治本的政策。2013年6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须具备自建、自控奶源;当年底,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其中提到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的生产原料要来自自建、自控奶源。在政策的推动下,对于原奶需求量并不大的乳粉生产企业也不得不开始奋力向产业链上游的奶牛养殖延伸,兴建规模化牧场。

  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奶业人才

  自建牧场的初衷是:从源头把控好乳制品的安全,但自建牧场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好奶农才能养好牛,好奶牛才能产好奶,奶农养殖奶牛的质量意识与专业素质是确保高质量奶源的根本。因此,加强对奶农和经营者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才是根本。另外,奶源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增加收益的机会,却也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了一系列难题。

来源(中国乳品网) 作者(佚名)

中国干酪素(www.chinacasei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