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奶粉市场每年扩容40-80亿元
11月18日,三元股份、新疆天宏、西部牧业等乳业股齐齐涨停,贝因美、伊利股份、光明乳业同样出现上涨。“单独二胎”政策的落定,给乳制品行业注入了新的“正能量”。业界预测,自2015年起的5年之内,我国奶粉行业市场容量每年将增加约10%-20%,具有渠道下沉优势的国产奶粉品牌有望获得更多的市场“蛋糕”。
长江证券指出,婴幼儿奶粉行业需求量主要有两方面决定因素,一是新生婴儿数量,二是奶粉喂养比例。
业界认为,按照新生儿较2012年年增长9%-19%的速度,若同时考虑奶粉喂养比例上升的因素,预计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的年增量约为10%-20%。来自国际市场调研公司AC尼尔森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奶粉市场销售额约为385亿元,照此计算,,未来几年奶粉市场扩容量约为38.5亿元—77亿元。
华泰证券指出,单独二胎放开后,大城市因经济压力、父母不在身边等因素,生育意愿低于中小城市。因此,中小城市奶粉消费增量更大。而国产奶粉销售大部分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将显著增加国产奶粉的目标市场。
长江证券称,由于国产品牌奶粉在三四线城市和乡镇的市场占有率远高于进口品牌奶粉,因此国产品牌奶粉将在本次行业容量拐点式增长中享受更大份额。
光大证券同时指出,考虑到政策出台进度和生育周期,预计政策对行业和上市公司的影响将在2015年后体现,虽然短期业绩难以体现,但行业估值有望重塑。贝因美、伊利和光明均将受益于板块估值提升,首推贝因美,建议14年估值30倍。
洋奶粉加快抢摊中国市场
尽管上个月明治奶粉宣布暂时撤出中国市场,但此举却并没有阻碍其他洋奶粉品牌的中国步伐。相反,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预计将为婴幼儿奶粉行业带来160亿元左右的新增需求,以瑞士百立乐为代表的不少洋奶粉品牌进而继续加码中国市场。
近日,作为始创于1895年的瑞士赫尔达夫集团旗下瑞士牛奶公司的奶粉品牌,百立乐奶粉在商务部试点的“奶粉进药房”中获得首批准入,还针对购买渠道举办了首届金牌导购大赛,获得媒体和民众高度关注与期待。
上周,新西兰婴幼儿营养食品生产商GreenMonky宣布与乐友合作,将旗下奶粉品牌格瑞滋引入中国。国内乳业巨头新希望也表示,正酝酿在新西兰新莱特投资生产全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并计划于明年初上市。
对于中国放宽二胎政策,诸多外媒都认为随之而来的婴儿潮将改变境外奶粉市场。为此,美国投行奥本海默周二甚至将婴幼儿营养品公司美赞臣(MJN)的评级从与大盘持平升至优于大盘。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进口奶粉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50%,在高端奶粉市场这一数据甚至超过了70%。随着洋奶粉纷纷加码中国市场,有人担心国产奶粉企业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港媒担忧此举令奶粉供应“鸭梨山大”
不过,有喜也有忧,部分香港舆论因此担忧供应紧张的奶粉会“鸭梨山大”。香港《明报》17日报道称,落实“单独二胎”政策后,对香港影响较大的地区是广东和深圳。2012年广东省的出生人数为122.37万,而处于20至29岁生育旺盛期的妇女,在2011年已经有776万人。
香港大学教授叶兆辉称,目前难以推断新政策会增加多少内地婴儿,因为有些“单独夫妇”连一胎都不生,也不知他们的婚姻数字,但估计香港奶粉市场长远会受到压力。港九药房总商会理事长刘爱国称,怀孕需要时间,相信“单独二胎”对本港奶粉需求的增长不会在短期内出现。
港九药房总商会副理事长林伟文称,暂时很难估计放宽生育政策对本港奶粉供应影响,相信未必所有“单独家庭”都会生两个孩子。本身是儿科医生的医学会会长谢鸿兴则认为,内地应想办法解决进口奶粉价格偏高,同时也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他相信“单独二胎”不会掀起内地产妇冲关来港产子,因为内地产妇主要是逃避在内地生二胎要罚钱才来港。
有分析认为,香港对于内地抢购奶粉的再度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焦虑感。据《明报》报道,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16日举行首场公众咨询会,会上有香港市民要求特区政府收回单程证审批权,声称不要“新香港人”。政务司长林郑月娥坦言,对这些想法感到可悲,认为市民不应该排斥新来港人士,他们可有效补足香港劳动人口。
相关专家同时指出,不仅是奶企,伴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逐步启动,势必会带动母婴消费产品的需求增长,催生奶粉、儿童医药、孕妇护肤品、玩具、教辅等众多领域的投资机会提升,也为这些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