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的奶粉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乳企纷纷加快拓展海外市场,选择海外并购、建厂或设立子公司等来弥补国内市场发展不足。伊利、恒大、光明、蒙牛等多家乳业都多有海外扩张动作。
乳企“双十一”大促
在众多的商家都在备战“双十一”之际,乳企在这个“双十一”也有点忙,通过线下商场超市和线上电商等多种渠道进行大促。
山东济南的张女士最近晋升妈妈,对乳制品格外关注。她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之前就听说大润发超市在做牛奶买一送一的活动,11月11日君乐宝的开菲尔酸奶是第二箱仅10元钱,挺实惠,而且也不是快过期的牛奶。”
在线下奶制品“双十一”价格战之际,电商平台上各大奶粉品牌也加入到价格战中。本报记者在京东和淘宝的官方网站界面上发现,两大电商均有国内各大品牌的奶粉打着“双十一”的招牌在促销。
对于这种“双十一”乳企大力度的促销一事,在宋亮看来,乳企进行奶粉促销的行为其实在年初就已经开始,“双十一”是一个契机,乳企也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但是乳制品和快消品不一样,因为快消品销售量能够在短期内带来一个明显的增长,但是奶粉很难达到这种水平,奶粉属于必需品,与孩子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乳企的日子其实不好过,很多企业都是通过促销企业中低端产品来支撑公司的利润,而企业那些价格一直雷打不动的高端产品也已经出现了动摇。”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也表示,乳企的日子不好过。
据全国范围内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部分地区原奶的收购价格一直在3.6元/公斤至3.9元/公斤之间徘徊,而去年同期在5元/公斤左右。全国范围内因此掀起牛奶降价促销热潮。
不过,宋亮认为,由于奶粉供应充足,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不会因价格走低而多买。因此,今年的“双十一”奶粉促销的效果不会很大。
多种因素致乳企日子“难过”
一直居高不下乳产品价格如今已经进入下降通道,让乳企的日子不好过。分析人士认为,这种状况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苗头从去年就已经体现。
去年的“奶源荒”导致各品牌牛奶价格均出现暴涨,还出现部分单品断货的现象,价格被抬高很严重。有业内人士表示,在经历了去年的奶荒困扰后,企业加大了奶牛的引进及大规模牧场建设,部分牧场已经投产,为奶源提供了强劲补充,上半年市场逐渐进入丰奶期。另外,去年不少乳企因奶荒而囤积的大量的大包粉,这些都是导致奶价走低的因素。
进入2014年,我国上半年进口奶源过多,加上需求下降,市场尚未消化完库存。另一方面,经过去年的干旱之后,新西兰产量已经恢复,而在欧洲,今年第一季度牛奶产量同比增长6%。眼下国际奶价一直下跌至五年来新低,导致国内原料奶收购价格受到挤压。
另外,今年以来,国家政策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加大了政策上的支持及监管力度。但是在整个奶粉市场,价格也在走低。
不过,据海关最新数据,1月份-9月份奶粉进口平均价格同比上涨31.99%,然而在业内专家看来,奶粉进口价可能会就此出现拐点。专家表示,下半年以来从国际市场到国内市场,奶价全面下滑,只是这个下跌未能完全反映到今年前三季度奶粉进口的平均价格。
国内乳企布局海外市场
近年来,随着国内频发的乳业事件,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安全信任度大幅降低,转向海外乳制品品牌,加剧了国产乳企和海外乳企的竞争。随着中国的奶粉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乳业纷纷加快拓展海外市场,选择海外并购、建厂或设立子公司等来弥补国内市场奶源紧缺、成本过高等不足。
11月12日,伊利股份(600887,股吧)发公告称,已与美国第一大牛奶公司DFA签约,将在堪萨斯州合资建设年产8万吨奶粉的工厂,其将是全美规模最大奶粉厂。据悉,该合资公司注册资本1亿美元,伊利投资3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6亿元),持有合资公司30%股权;DFA投资7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34亿元),持有合资公司70%股权。
分析人士对此表示,伊利此番海外战略颇显高大上,但是否有必要远涉重洋投资奶源建设工厂有待商榷。海外投资或对品牌价值和企业营销存好处,但也具备风险。
10月27日举行的新西兰咔哇熊婴幼儿配方奶粉上市发布会上,恒大乳业集团正式对外宣布已于今年9月收购新西兰咔哇熊乳业。恒大集团副总裁、恒大乳业集团董事长徐文表示,今年9月份,恒大乳业集团正式成立,同月,恒大收购新西兰咔哇熊乳业,,生产咔哇熊婴幼儿配方奶粉。
恒大方面并未透露此次收购咔哇熊乳业的具体股权比例和金额。不过,有知情人士指出,恒大对咔哇熊乳业的收购比例超过40%,为其控股股东,而咔哇熊乳业是新西兰最大跨国制药集团GMP公司旗下唯一生产婴幼儿奶粉的公司。
而早在去年9月份,雅士利国际在新西兰怀卡托地区建设婴幼儿奶粉工厂已经获批。光明集团证实了有意收购以色列最大的食品生产商Tunva。此前的2012年11月,光明食品掷约70亿元收购英国知名谷物类食品公司维多麦,一时创下国内食品企业的海外收购新纪录。伊利集团也在去年7月份宣布,与美国最大牛奶公司DFA(DairyFarmersofAmerica)签署合作协议,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