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奶农将白花花的鲜奶倒入排水沟,或直接倒到庄稼地里的照片在网上热传,再次刺痛中国乳业脆弱的神经。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奶价走跌、国内乳品消费不振等因素直接推动下,我国多地出现了卖奶难现象,“倒奶”、“杀牛”时有发生。
为何频频上演“倒奶杀牛”现象?我国200万奶农如何才能跳出“卖奶杀牛”的乳业魔咒?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倒奶杀牛”蔓延 广东等南方地区也有
倒奶仅仅是开始。随着收购价格的持续走低和乳企对鲜乳的限购限收,去年底以来,奶户杀牛弃养现象开始出现。“附近地区奶牛养殖场已经开始杀奶牛了。”山东省梁山县奶牛养殖大户裴树克告诉记者。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山东外,“倒奶杀牛”现象也蔓延至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主产区,甚至出现在广东等南方地区。
“奶牛养殖是不少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很多奶牛都是靠贷款购买,如果卖奶难继续蔓延,奶农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中国乳业杂志社社长冯艳秋说。
乳企掌控议价权 奶农处于弱势地位
专家指出,奶源过剩、消费低迷是造成“倒奶杀牛”的直接原因,深层次原因则是奶农与奶企间关系失衡,凸显奶农的弱势地位。
从供需关系看,造成卖奶难的直接原因有两点,一是进口奶粉价格持续走低,国内奶源总体过剩,二是我国乳制品消费市场低迷。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国际奶粉价格持续走低,同样1吨进口奶粉,到岸价比国产奶粉平均低1万元左右,乳品加工企业更愿意用国外原料,而去年国内生鲜乳产量增长5.2%,进一步导致奶源的过剩。“除此之外,奶农"倒奶杀牛"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据农业部奶业办公室副主任邓兴照介绍,与奶业发达国家大都实行养、加、销一体化经营不同,我国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脱节,乳品企业掌控生鲜乳的收购权和定价权,奶农在价格上没有发言权。
“养殖环节的利润占乳业整体利润不足10%,奶价议价权掌控在乳品企业手中,形势不好时奶农几乎没有讨价余地,极端情况下只能杀牛弃养。”中国奶协原常务理事王丁棉说。
养、加、销一体化 才能摆脱“倒奶”悲剧
针对近期“卖奶难”问题,农业部昨日表示,将通过协调乳品企业增加收购、启动奶业生产监测、加大政策扶持和救助力度,全力以赴处理“卖奶难”,保护奶农利益、稳定奶业生产。
农业部表示,将启动奶业生产监测工作,重点收集乳品企业拒收数量、奶农倒奶数量、非正常淘汰奶牛等情况。“奶业是个舶来品。在国外,企业一般是先有养殖场再进行加工,奶农是乳品企业的股东,二者构成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但国内乳业产业是两张皮,奶业养殖和加工企业相互独立,主要靠合同供奶,变数多风险大。”冯艳秋建议,中国乳业应向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的融合,才能摆脱“倒奶”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