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奶农倒奶再现 乳企与奶农紧密合作是解决根本

2015年1月14日

  2014年的此时正是国内生鲜乳主产区的奶农高兴时刻,因为国内生鲜乳价格一路上涨,奶农收益颇丰。然而2015年的此时却是奶农的噩梦。2014年下半年以来,鲜奶价格进入下行通道,鲜奶收购价格一路下跌至3.3元/公斤,而与此同时,饲料售价居高不下,养殖成本上升,奶牛顿成了烫手山芋。更要命的是奶企鲜奶用量减少,奶农的鲜奶交不上去,只好把交不上去的鲜奶倒掉。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指出,河北省奶农倒奶并非个别现象,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普遍现象。农业部检测数据显示,国内原奶价格自2014年1月份达到4.27元每公斤之后一直处于下滑态势,当前原奶价格在3.70元每公斤,价格下跌了13%左右。此前山东奶农因下游乳制品企业撕毁协议而身处困境基本上可以算是此轮生鲜乳价格下跌的前兆。

  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是价格变动最主要的原因,然而过国内奶农倒奶并不是因为奶源过剩而导致。主要是进口原料的价格和品质明显,对其冲击明显。由于气候条件、养殖水平、奶牛单产等多个方面因素,新西兰等养殖业发达地区原奶品质较高,,并且每公斤价格低于国内原奶10%-20%,对于国内乳制品企业而言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企业转而选择进口原料,势必会对国内原奶形成替代效应。

  国内奶农倒奶并非新鲜事件,但是屡次发生就折射出国内奶牛养殖行业长久存在但始终未根治的弊端,即价格波动严重。2013年下半年在新西兰原奶减产、国内奶牛养殖户减少的背景下,生鲜乳价格一路上涨,然而至2014年全球国际原奶丰产、国内养殖户蜂拥而至的背景下,国内原奶价格因供求关系改善而一路走低。奶牛养殖是乳制品加工行业的上游,若其处于畸形发展状态,很容易对下游乳制品加工环节形成制约。

  事实上2013年以来国家较为支持乳制品企业建设奶源,尤其是婴幼儿奶粉行业,所以2014年包括投资基金、产业资本、乳制品企业等纷纷涉足奶牛养殖行业,投资金额也较大。相信在此轮投资热潮下国内奶牛养殖行业的规模化和管理水平能进一步提升,如此也能增强国内奶牛养殖行业参与者的抗风险能力、降低生鲜乳价格波动性。

  在国家政策和投资者的进入之外,乳制品加工者作为整个产业链的重要参与者,观念改变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国内乳制品加工者正在兴起一股海外投资热潮,不容置疑其有自身的考量。需要承认的是全球不同地区因为气候和发展问题各有优势发展项目,如新西兰等地区奶牛养殖业较为发展,伊利、蒙牛等国内企业是致力于国际化发展的企业,其不仅应在国内布局奶源,更应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此外海外资源还可配合企业产品高端化发展趋势。

  不过海外奶源对于国内乳制品企业而言只能是个有益补充,终究不能成为主导,否则后续国内乳制品行业将陷入失去原料定价权的尴尬地位。国内乳制品企业应摈弃当前因短期利益大量使用进口原料的做法,因为这是在自毁根本。乳制品企业也应从长远角度考虑,加强与奶农的紧密合作,只有在充分利用国内资源的基础上、以海外资源为补充,如此才能实现整个行业及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中投顾问产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指出,就国家对奶牛养殖行业政策来看,其寄希望于通过规摸化来健康发展。规模化固然于节约资本、资源有利,但是过分规摸化势必会演变为资本的游戏,丧失多数人参与的机会,并且还会增加增加管理风险。如今就建造牧场而言,土地、基础设施建造、奶牛引进等耗费巨大,较大规模势必意味着较大的资金门槛,与多数奶农养殖者是个难题。此外,现代牧业此前的牧场污染门事件正是奶牛养殖过分规摸化风险巨大的一个直接体现。

  就奶牛养殖业发达地区而言,家庭牧场也可以承担起为下游乳制品提供优质原料的重任。关键就在于乳制品加工者与上游养殖户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目前国内下游乳制品加工企业也因品牌、消费者信任等涉足上游养殖业,但是其并非完全需要自建奶源,若是以紧密合作关系、利益共担机制自控奶源,那会利好乳制品企业集中精力研发产品、减少上游养殖风险。

来源(中国乳品网) 作者(佚名)

中国干酪素(www.chinacasei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