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荒”到“奶剩”折射奶业困局

2015年1月21日

  降价杀牛涨价买牛奶农频陷“牛周期”

  从2013年的奶荒到2014年的“奶剩”之间的转变似乎突如其来,一夜之间奶价持续下跌、合作社遭遇停站、加工企业压奶、奶农亏损开始在各大主产区蔓延,甚至出现了个别的倒奶、杀牛事件。表面看是进口奶激增导致市场大幅波动,而深层次去看,却是我国奶业“养殖的矮子,进口的巨人”的写照。

  “不倒也是亏,新奶还没地方储存”,在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奶业主产区,正上演一场“滞销降价——倒奶杀牛——紧缺涨价——买牛入市——滞销降价”的“牛周期”。

  “此次奶剩的主要原因,还是进口奶量的大幅增加。”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说。浏览国内各大超市的货架: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荷兰、意大利、法国、英国、美国、韩国……十几个国家的常温牛奶品牌令人眼花缭乱。

  “主产国对主销国的销售增长预期过于乐观,且几个主产国之间也不可能就产量进行沟通,最终供过于求。”宋亮说,这不仅伤害到中国奶牛养殖业,同时也损害生产国奶农利益。“2013年看起来是奶荒,其实是新西兰奶源进口受限,加工企业都跑去抢国内的奶源,一时间就出现了表面上的奶荒。”一位业内人士说,而当2014年更加低廉的进口奶源价格持续下跌,如同抛出了“橄榄枝”,加工企业自然“变心”,抛弃了国内奶源。

  按理说,企业选择低价无可厚非,但我国奶农在面对加工企业的话语权比较微弱,常常遭遇“霸王条款”“朝令夕改”,少时抢奶、多时拒收已成行业多年的内部矛盾。

  目前,与2013年第四季度各大企业争抢生鲜乳的局面截然相反的是,有加工企业纷纷限量收购以求自保,将危机转嫁到奶农身上。被限收而多出的生鲜乳则以更低的价格流向其他省市乳企,一些乳企收到价格低廉的生鲜乳后再进一步限收、停收当地的合同计划内的生鲜乳,形成恶性循环。

  宋亮说,应加强对乳品相关常识和营养知识的公益宣传,引导消费者理性选择。对乳品营养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开展乳品安全问题的专项讲座,化解消费者误解;对无中生有制造安全问题或虚假信息,从而获利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此外专家还认为,国内原奶的高价是“奶剩”深层次的症结所在。饲料、人工成本上涨;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等产业组织模式发展滞后;万人规模场高投入高产出等,这些都是我国养殖业转型路上的阵痛。

来源(中国乳业新闻网) 作者(佚名)

中国干酪素(www.chinacasei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