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奶难”引发的全国各地倒奶现象愈演愈烈,业界将更多的矛头指向进口奶粉的同时,却忽略了几年来国家“抓大灭小”的政策导向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近几年国家出台的奶业政策导向出了问题,扶持大企业灭掉小企业的做法,使得那些专门收购散户奶源的中小企业倒闭关门,而大企业又不愿意收购这些不上规模的散户奶源,在国际奶价狂跌的时候,“杀牛倒奶”成为必然。”1月13日,乳业资深专家王丁棉在接受《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采访时说。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国家对奶农的扶持门槛不断提高,散户奶农无缘享受政策补贴,在面对行业深层次危机时,仅靠售奶利润来支撑发展已难以为继。与此同时,由于国内乳品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大型乳企大量使用还原奶粉,从而导致国内奶源使用下降,最终演变成“倒奶”事件。
一边进口奶牛一边杀国内奶牛
“中国每年进口许多的奶牛,但同时又在杀掉更多的奶牛。从2009年起,奶农杀牛卖牛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每年退出、弃养的农户均超10万户,今年又见多个地区的奶农在倒奶、杀牛、卖牛。连奶源最欠缺的广州,今年也罕见地出现了有10户奶农弃养,这是15年来首次出现的现象。”王丁棉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广东惠东一家奶牛厂从1月1日到14日,每天都要倒掉3吨多鲜奶,这家奶牛厂有600多头牛,每天产奶5吨多,有不到2吨的销售量是来自奶牛养殖户到处求鲜奶吧、咖啡店等终端市场的收购。即便如此,仍有大部分鲜奶还是要倒掉。元旦前一直有人收购他们的原奶,但过了元旦之后就再也没有人上门收奶了,目前仍然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王丁棉告诉记者,目前广东大多数养牛厂都与乳品加工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价格每吨比去年便宜500~600元,低的协议价在每吨5200~5300元,高的协议价有5800元/吨。可以说规模化养牛厂基本都与厂家签订了协议,广州市承诺从1月11日不再倒奶。
而在山东菏泽,大大小小的养牛厂已经受到严重波及,山东曹县旺旺奶牛养殖场在1月1日至7日,先后倒掉原奶7吨,一些合作社的养殖户甚至将牛卖掉。
目前倒奶的基本都是散户,大规模牧场没有出现倒奶现象,其次倒奶的就是一些奶牛养殖合作社,不过这些合作社里的养殖户也是由散户组成,每家奶牛从几头到上百头不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规模化牧场与大型乳品企业签订协议,虽然收购价从每公斤6.2元下降到4.5元,但对牧场来说仍有利润空间。而散户的奶源收购价格却下跌得非常厉害,最低的基本到过1.6元/公斤,跌破成本价后,奶农被逼只能选择倒奶、卖牛。
对于倒奶事件将持续到什么时候?王丁棉表示,要看政府出手的程度和乳品企业的态度,市场经济下不能强迫大企业收奶,如果政府没有好的措施出台,奶还会倒下去,牛还会杀下去。
1月7日,农业部下发《关于协调处理卖奶难稳定奶业生产的紧急通知》称,保证生鲜乳正常销售是当务之急,要密切监测生鲜乳销售形势,通过各种形式督促乳品企业履行收购合同,积极收购,善待奶农,共渡难关,力争做到不拒收、不倒奶、少限收、少卖牛。已派出督导组赴河北、山东、山西等奶业主产省检查指导解决“卖奶难”问题。
“抓大灭小”政策后遗症显现
对于“倒奶事件”的主要原因,王丁棉认为,饲料售价高位不下,人工等养殖成本上升,奶价不稳甚至下跌,乳企压价伤农,过多使用进口奶粉而减少使用本地奶源,这些都是导致奶农杀牛卖牛的主要原因。不过最关键的还不是这些,“抓大灭小”政策问题带来的后遗症才是本次倒奶事件的根本原因。
据了解,原来乳品行业大大小小的加工企业有2000家左右,国家希望提高乳制品加工企业的集中度,2011年3月底,全国各地开始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进行重新审核,有1176家企业提交了申请材料,只有643家企业通过审核,而这其中仅婴幼儿奶粉企业就占到了114家。
“整个乳品行业一下子少了三分之二的加工企业,那么砍掉中小企业的后遗症也随之而来。由于很多中小企业都是收购当地奶源来加工,但因为没有获得牌照,这些中小企业只能退出市场,很多将原奶喷成大包粉的加工企业也关了门,留下的600多家乳品加工企业根本支撑不了全国奶源的收购加工。那么在国际奶价大幅下降的时候,倒奶卖牛问题立刻显现。”王丁棉说。
他认为,很多中小企业出局后,腾出了很大的空间给大企业。这些大企业虽然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从几十亿元增至几百亿元,但大企业并不愿意收购奶农的奶,即使收购也是给农民压价,与奶农对抗。这些大企业除了有一部分与规模化牧场合作的奶源外,都去国外购买便宜的大包粉或去国外建厂,最终将国内奶农逼上绝路。
一位不愿意透露企业名字的大型乳品企业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他们不愿意收购散户牛奶的原因是考虑产品安全问题,其次是奶农所养的奶牛可能到了淘汰的年龄,但仍在饲养,所产牛奶质量达不到企业要求。
王丁棉认为,只要生产的牛奶不造假,质量能达标,大企业都应该承担起收购奶源、促进农业发展的社会责任,但政府帮助大企业把市场做大,让中小企业出局后,大企业并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还原奶大行其道
事实上,除了政策调整带来的后遗症之外,国际奶粉价格下跌也是最为关键的原因,洋奶粉、洋牛奶大量涌入国内市场。目前国内企业使用进口奶粉来还原生产的产品很多,除了乳酸菌饮料外,很多酸牛奶也是进口奶粉还原生产,用国内巴氏鲜奶的越来越少,导致国内原奶量价齐跌。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进口奶粉便宜,又允许加水还原,或极难检出,导致大量企业用进口奶粉加水还原来生产常温奶,而不收购使用散户原奶烹制奶粉。因为进口大包粉的价格比较低,每吨2万~2.2万元,而国产奶粉要3.5万元/吨,每吨进口大包粉价格比国内要便宜1万多元。
然而面对进口奶粉竞争的同时,几乎所有的散户奶农只能靠经营利润维系,国家的补贴政策对他们来说更像是空条。王丁棉表示,目前国家对于存栏奶牛30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养殖场才能享受补贴政策,其中1000头以上补贴150万元,800头补贴100万元,500头补贴50万元,规模越小补贴越少,300头补贴很少。而普通的散户别说达到300头的养殖规模,就是30头的也很少达到,所以达不到那个资格就没有任何补贴。
“虽然农业部对养牛的补贴政策有六七条,真正补到农户的只有一两条政策,一直鼓吹做强做大只扶持规模化奶牛养殖,人为地抬高了扶持门槛。”王丁棉说。
王丁棉认为,目前解决倒奶难题,就是政府给乳品加工企业出加工费,把奶收起来加工成奶粉储存起来。这种做法在过去也使用过,2009年使用过一次,当时不是奶源过剩,而是三聚氰胺事件导致消费者不敢消费乳品,奶源大量积压,当时政府就补贴给乳品厂家,加工成奶粉,第二年再拿出来还原使用,奶源过剩问题就解决了。
对于长远发展,王丁棉认为,一个办法是政府对于收购奶农奶源的公司进行公示,增加透明度,让消费者了解该公司有多少比例产品是进口奶粉还原的,有多少产品是鲜奶做的,从消费者层面抵制还原奶生产的产品。另一种办法就是对收购奶农鲜奶多的公司,将澳洲和新西兰零关税奶粉进口配额给到收购本地奶源多的企业,以此鼓励其收购本地奶源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