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企库存压力激增
目前,不少媒体和业内专家将本次“倒奶”事件归咎于进口乳品数量激增是不无道理的。数据显示,2014年1—9月,包括常温奶和乳粉在内,国内乳制品进口量共计149.86万吨,同比增长36.5%,预计2014年全年可达180万吨。
如果将这些进口乳品按照1:9全部折算原奶,那就是1350万—1400万吨,而2013年中国泌乳奶牛的总产量为3649万吨,也就是说,2014年进口乳品数量已经占到全国总产奶量的近3成。
山东奶业协会会长张志民分析称,“2013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出现的暂时性‘奶荒’,导致国内奶粉进口商和下游乳企对2014年的奶源供需形势作出了误判,于是从2013年第三季度到2014年上半年大量进口和囤积乳粉。”
而在采访中,一家乳企的负责人也证实了张志民的判断。“由于2013年的‘奶荒’和恒天然事件导致的断奶后,很多乳企都大规模囤奶,而且基本上都是在高价位进的货。可是从2014年3月开始,新西兰和欧盟的原奶价格就开始一路下跌,相比中国乳企进货时,跌幅已经达30%—40%。在这种情况下,乳企不仅要承担价差损失,还要消化存货,自然只能减少或压价收购原奶。”这位负责人解释说。
不仅是中小型乳企库存压力陡增,高企的存货也成为吞噬上市公司利润的重要原因。记者研究光明乳业2014年三季报发现,该公司前三季度就计提存货损失8650万元,计提比率约为14%,其中第三季度计提4891万元。从中报库存的细分数据来看,28亿元的存货中原材料(大包粉)占14亿元(其中2014年新增高价粉为9亿)。
2014年半年报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蒙牛存货为44.6亿元,与年初相比增长72.9%。事实上,2014年9月,蒙牛乳业就曾经大幅下调了对山东一些奶牛养殖场原奶的收购价。当时蒙牛给出的理由就包括:受国外进口原料粉价格大幅下降影响,公司减少了对国内原奶的需求。
进口粉冲击国产工业粉
对于将进口大包粉制成还原奶进行销售的猜测,多家乳企的工作人员都向记者表示,还原奶的制作工艺和设备与普通液体奶存在很大的差别,大型集约化生产的乳企不会因为短时间内原料价格的波动而改变生产流程。
内蒙古某乳企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养殖户盈亏的基准线4元/kg计算,生产1kg常温奶平均需要消耗1.05公斤原奶,原材料吨成本约为4200元,按每吨奶4000盒灌装,每盒250ml纯牛奶的原料成本为1.05元。如果按目前大部分地区乳企与奶农签订的协议价3.5元/kg计算,每盒的原料成本为0.92元。
如果使用2万元每吨的进口大包粉进行生产,按照1:9的比例出奶,每吨成品的原料成本为2222元,每盒奶的原料成本为0.56元。但值得注意的是,原材料成本仅占总生产成本的36%—38%,而灭菌杀毒检验检测等制造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大约为10%,因此,用大包粉替代原奶生产的利润并没有坊间流传的那么可观。
尽管进口奶粉对生产液态奶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在其他乳制品的生产中,进口奶源对本土奶源的冲击则要明显得多。乳业高级研究员宋亮表示,2013年以前国内的酸奶很少出现由奶粉加工成的“复原乳”,大多由生鲜乳做成;而现在进口奶源激增,国内多家公司都改变工艺,迅速调整产品结构。例如,记者在超市看到,光明的 “风味酸牛奶”、味全的“脱脂风味发酵乳”等产品的配料表中都明确含有“脱脂奶粉”。
除了地方乳制品企业,过去国内中小型养殖户的原奶大多销售给工业奶粉加工企业,为乳饮料、酸奶制品、烘焙食品、糖果等食品企业提供原料粉。但由于进口奶粉价格“跳水”,大多数食品企业转而选择使用进口奶粉做原料,导致国内工业粉生产企业大多处在停工状态,不再向奶农收奶。
乳企面临利润或市场抉择
“都说自己是百分百进口奶源,消费者根本分不清楚。”一位乳业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含乳饮料的兴起对牛奶消费产生了一部分替代,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根据AC Nielsen的数据,目前中国乳制品消费结构中,真正纯正的白奶(常温奶、巴氏奶)占比仅30%,而饮料化的有味道的奶(动物蛋白饮料、乳酸饮料等)占比则高达70%。
不过乳业专家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正是中国乳企本身。在2013年“奶荒”导致生产成本走高的时候,大多数乳企已经砍掉了低端产品生产线,进而向中高端要利润。乳业专家分析称,这两年乳企销售额在增长,但是销量却没有跟上,甚至下滑。“农村和城市总计7亿—8亿的低收入人群对价格是很敏感的,他们喝奶的预算支出可能是一包1.5元,如果涨到2.5元,涨幅就达到60%,这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便宜,口感和风味更具特色的含乳饮料、乳酸菌饮料开始迅速占领低线城市或广大农村市场。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含乳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制造行业销售收入为895.22亿元,同比增长19.54%;利润总额125.42亿元,同比增长24.52%。
“解决‘倒奶’问题首先要解决国内乳制品企业高原料库存的问题,而消化库存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快终端的销量。”一位乳企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记者在北京市各大超市走访发现,三元、现代牧业、完达山等乳企的降价促销力度颇大。“乳制品春节销售旺季马上要来了,乳品企业肯定要抓住这一机会做促销,不过这种促销行为还是以试探市场为主,,短期内不会有实质降价”。
尽管乳企已经开始卖力吆喝,但市场似乎“喝奶”热情不高。“就像食用油一样,没有消费者会因为便宜实惠而购买欲陡增,或是全家从不喝奶变为突然爱喝奶。”业内人士预测,在产能过剩情况下,价格战或仍将持续一段时间,最好的方法还是通过推出中低端新产品的方式来扩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