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料奶价走低 龙江奶业如何应对“环球同此凉热”

2015年2月4日

  2015年来了,但新年的阳光并没有温暖“寒冬”中的奶业。近期,国内外奶业都已步入低谷,国际原料奶价格一路走低。在国内乳制品消费依然低迷时,进口奶粉大量涌入,国内奶价随之下滑,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倒奶杀牛”现象。

  在风起云涌的奶业大潮中,龙江奶业亦深受冲击。龙江奶业一边苦苦支撑,一边思索:路在何方?

  受伤散户快速退出

  已经完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龙江奶业,真正体会到了何为“环球同此凉热”。

  记者从省奶业协会了解到,2014年1月~9月,我国进口奶粉81.38万吨,其中80%来自新西兰,同比增加49.99%,接近2013全年进口奶粉总量。与此同时,新西兰奶粉拍卖价格也一路走低,每月平均跌幅超过8%。到9月份,平均拍卖价跌至每吨2787美元,跌幅高达45%,创历史新低。按此折算,进口奶粉到岸价格大约为1.8~2万元/吨,而国内乳品企业用生鲜乳生产奶粉成本在3.3~3.5万元/吨。

  在国产奶粉和进口奶粉价格倒挂的情况下,为降低生产成本,一些乳制品企业开始放弃部分国内奶源,选择全部或部分使用进口奶粉为原材料,这导致生鲜乳收购价大幅下降。

  2014年,全省生鲜乳平均收购价约为3.39元/公斤,比2013年平均收购价3.66元/公斤下降7.4%。齐齐哈尔、大庆等奶业主产区散户生鲜乳收购价甚至下跌到3元/公斤以下。

  奶价偏低直接影响了养殖户积极性,加之饲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不断增高,越来越多的奶牛养殖散户因为看不到收益而放弃养牛。目前,双城、安达、肇东、富裕等奶业大县散户数量同比下降10%~15%左右。

  林甸县众晔奶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于守龙告诉记者,由于奶牛养殖散户不断退出,合作社周边10个奶站中,已有3个奶站不得不关门。最近,有很多养殖户同他联系,希望将家中散养的奶牛并入合作社,近期将有800多头奶牛入驻合作社。

  思痛深层问题必解

  纵观国际奶业形势,有专家分析说,当今奶业的竞争完全是国际化的竞争。国外乳业巨头的产值、利润增长计划及发展目标是围绕中国的乳品消费增长预期制定的,因为国外的乳品消费市场已基本处于稳定饱和状态,没有太大的增长空间,而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由于2014年中国的乳制品消费增长没有达到预期,因此导致国外的乳制品生产过剩。为了消化过剩产品,奶业发达国家采取了价格战策略,期望以此压缩其他国家的乳制品生产量。而其中受害最严重的就是中国奶业,因为先天不足的中国奶业在全世界是最脆弱的。

  同时,中国乳制品面临消费信心不足问题,消费者更愿意选择进口乳制品,也使进口乳制品逐年大幅增长。据统计,我国原料奶的自给率已从2007年的95%降至2013年的78%,2014年还将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

  这种形势令中国奶业的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成本居高不下、种养不能结合、产加销分离,没有建立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产业一体化格局尚未形成。乳品企业与奶农、牧场不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伙伴关系。当乳企遇到市场风险和困难时,首先就要将其转嫁给产业上游的牧场和奶农。而奶业发达国家的奶业产业链完整,种养加一体化,奶农与乳企一条心,能同舟共济。

  突围练内功弃脆弱

  业内有识之士认为,当前全球乳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国际奶业整体进入了低迷期,国内市场也出现前所未有的疲软,未来进口增长趋势不可逆转,因此2015年奶业回暖的可能性不大。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龙江奶业要想“杀出重围”,就必须苦练内功,养精蓄锐。省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谈到,从奶业发达国家经验看,散户逐渐退出这一变化趋势是我国奶业的必经阶段;而残酷的市场竞争将逼着我们加速奶业洗牌,并借此机会解决阻碍奶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作为奶业大省,雄厚的奶业基础也令我省底气十足。今后,我省将从产业发展的基础抓起,大力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和产业化经营,在发展规模牧场的同时,侧重支持中小型奶牛场和家庭奶牛场发展。并积极推广世界先进的奶牛饲养管理技术,提高奶牛单产水平、质量水平及效益水平,实现集约化经营。

  同时加速进行产业链整合,引导非乳企自建牧场建立联合体或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使合作组织成为产加销利益联结纽带。并密切奶农和乳企关系,使乳企与牧场、奶农在产业链利益上均衡分配,共同应对市场竞争,增强抗风险能力。

  有专家建议,推动我省草原、土地流转,实施草畜结合、种养结合型的养殖模式,以降低奶牛养殖业成本,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学习国外,尝试发展乳肉兼用牛,这样既可以产奶,又能补充肉牛的市场空缺。

来源(中国乳业新闻网) 作者(佚名)

中国干酪素(www.chinacasei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