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企:别做扶不起的阿斗

2015年3月18日

  近日有消息称,伊利股份、蒙牛乳业、飞鹤、完达山、高原之宝5家乳企最终获得工信部钦点,入围工信部乳粉首批重点扶持名单,共同抗衡“洋奶粉”。

  令人关注的是,上述乳业“五虎将”被寄厚望于向市场推出国产高端奶粉品牌,并在乳业整合兼并大潮中获得支持。业内人士测算,涉及乳粉企业兼并重组的各类扶持资金或超过300亿元。

  从产业发展角度而言,乳企“国家队”的出现存在有利的一面。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将进一步壮大国内乳品企业的力量,并将扭转国内乳品企业在对抗外资品牌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如果国内乳品市场重组与兼并加速,乳品企业的规模有望加大,更加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将出现,这不但有利于监管,还有利于市场信心的提振。

  此前,外资品牌在中国乳品市场牢牢掌握主动权,如果国内乳业巨头联合推出高端产品,那么国内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将得到提高。

  不过,打铁还需自身硬,将中国乳企的成长与成熟完全寄望于政策支持并不现实。中国乳业市场最近几年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中,不断发生的乳品安全事件让众多消费者失去了信心。

  当前,乳企“国家队”的出现能否重塑市场信心还有待观察。此次扶持政策的出现,难免给公众这样一种感觉:监管部门试图利用政策来为中国乳业搭建成长温室,以促使其规避风险,由此做大做强。然而,能否夺得市场主动权,不光要靠规模,重要的是靠产品质量来说话,,靠赢得消费者信任来完成。

  纵观中国乳品市场,缺的不是政策支持,而是缺少监管机制。中国乳品市场发展较快,但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标准等各方面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而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地方政府为出事乳企信用背书,甚至主动参与到乳企丑闻的捂盖子过程中,这让公众产生了担忧,这种所谓的“政策支持”对中国乳业有百害无一利。

  相比而言,国外乳品市场监管体系更为完善,比如新西兰,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乳制品生产国之一,新西兰在几十年前就制定了一系列严苛的乳制品行业法案,从奶源到终端产品,均有完善的监管规章制度,这让企业不敢以身试法。8月份的“恒天然事件”便是一个有力说明,尽管这后来被证实为一场乌龙,但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诸多做法却值得国内借鉴学习。

  因此,与其下大力气用巨额资金推动兼并重组,不如将资金投入到奶源建设和监管体系构建中去,温室里的企业很难长大,而且容易成为扶不起的阿斗。

来源(中国乳品网) 作者(佚名)

中国干酪素(www.chinacasei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