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业在南京江宁的一个原奶收购站遭实名举报,奶农称奶站老板收购的原奶几乎每天都要莫名其妙多出600斤。对此该乳企工作人员调查后表示,收购的数量与奶农卖出的数量确实“有出入”。此事一经本网报道,立即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他们希望相关职能部门要彻底调查此事,给公众一个交代。还有部分市民反映,江宁区个别奶站“掺假”早已存在。
据媒体报道,2005年10月份,江宁区工商分局检查时,在江宁区禄口镇发现了一个牛奶掺假窝点。经执法人员调查发现,造假者李某在8个月的时间,造出了48吨假牛奶。他的做法是,从散户奶农手中收来的牛奶,然后掺加了植脂乳化油和蛋白粉,以达到增加鲜牛奶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提高鲜奶销售价格的目的。李某交代,由于乳脂含量提高,掺假后一公斤鲜牛奶的售价能从大约1.9元提高到2.1元左右。
经工商部门调查,李某共计销售添加植脂乳化油和蛋白粉的“牛奶”约48吨,销售价款约9.6万元。
那么奶农王士发举报的江宁龙耳奶站是否也有类似做法?市民不得而知,他们希望职能部门尽快查清此事。本网将密切关事情的处理结果。
新闻链接:牛奶造假的演变过程
造假牛奶日益逼真在1990年以前,当时造假者多是在奶源上做手脚,比如往鲜奶中掺自来水,或者为了使牛奶看似浓稠,往牛奶中掺滑石粉,再大量加水稀释,使奶量瞬间成倍增长。
1995年后,牛奶的造假技术开始升级。造假者往鲜奶中掺牛尿、劣质豆粉、化肥已经算是“初级阶段”,一些厂家一公斤奶加两公斤水,将牛奶狠狠地稀释,然后添加各种添加剂,人为地将牛奶产品的指标凑到国家标准。
2003年前后,个别地区已经出现了用人造蛋白,也就是水解蛋白代替牛奶中的天然蛋白的情况。“人造蛋白”就是用城市垃圾堆里的破旧皮衣、皮箱、皮鞋,还有厂家生产沙发、皮包等皮具时剩下的边角料,经过化学、生物技术处理,水解出皮革中原有的蛋白。水解蛋白造就的假牛奶副副作用很大,卫生、营养均不达标,毒性反应是一个慢性发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