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国内乳企纷纷将触角伸向国外,在与国外牧业、乳企合作以期获得更大资源和市场的同时,部分国内乳企前瞻性地选择了与国外的顶级科研机构合作,旨在将国际最先进的营养理念和研究手段引入国内。乳业专家表示,国内跟国外合作,除了能获得大量基础研究数据之外,还能让企业更加有自信、有底气,同时也能够让消费者更加信赖。
资深乳业分析师宋亮向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过去二十多年里,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产品更新换代频率不断加大。过去,国内乳企标准和配方都参考欧美国家的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快速发展起来的乳业市场,因此研发实力和创新是唯一出路,与国外顶级的研发机构合作,引入国际最先进的理念和研究手段无疑是一条捷径。”
据了解,飞鹤乳业在加强国际研究合作方面动作频频,既去年11月飞鹤乳业联手哈佛大学医学院BIDMC医学中心在美国波士顿成立飞鹤-哈佛医学院BIDMC营养实验室之后,近日,由中国营养学会、哈佛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麻省总医院、贝斯以色列医学中心、塔夫茨大学医学院、飞鹤乳业、北大医学部共同发起的“妈妈和我的1000天”中国母婴健康研究项目在京启动。
据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介绍,“妈妈和我的1000天”项目着力探究从备孕到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营养需求,将孕婴的早期营养健康提前至“备孕”阶段,比国内常规的类似项目从怀孕才开始关注营养健康更超前了一步,这个概念在国内第一次被提出。
此外,去年2月,伊利与瓦赫宁根大学共建了欧洲研发中心,今年5月双方又针对“食品安全早期预警系统”及“母乳数据库”等内容签署重要合作协议。此外,伊利还与和南半球著名的农业和食品专业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
针对当前飞鹤乳业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飞鹤乳业总裁蔡方良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只有具备国际前瞻性的视野,才可能真正在这个行业里跑的更远”,与此同时,蔡方良表示,目前飞鹤的战略已从产品安全导向逐步向科技创新导向转变,将借助研发的国际化实现产品及品牌的国际化。
对此,宋亮表示,过去乳企销售产品是根据人的特性对产品进行内定制,而未来婴幼儿单产品的高毛利时代已经过去,企业利润更多来自附加值等配套服务,在此背景下,国内乳企开启了基础研究,与国外机构合作,设计符合中国人体质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为中国乳业转型提供基础。
“现在国内乳企行业的国际化,更多的是资源国际化,未来国内乳企还是应该打开国际市场,追求国际资源和技术,实现了这一层国际化,就意味着中国乳业真正实现了向国际化完全转型,我们的企业从国内企业构建成为国际化大型企业。”
乳品行业顾问、战略师雷永军则表示,未来全球婴幼儿奶粉竞争的最终将会聚焦于中国市场,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市场特性,而未来三年乳品市场竞争将会发生根本变化,包括中档产品的切入,配方的多样化等。
在雷永军看来,国内乳企跟国外合作,除了能获得大量基础研究数据之外,还能让企业更加有自信、有底气,同时也能够让消费者更加信赖。“不要光想卖奶粉挣钱,我们还要有一点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