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频现“倒奶杀牛” 产业风险待化解

2015年6月10日

  近期在鲁冀陕沪等地采访了解到,一些地区今年年初出现的牛奶“卖难”,甚至倾倒鲜奶、卖牛宰杀现象当前仍在持续,部分养殖户损失惨重,此轮乳业市场波动折射出奶价下跌、食品安全、奶业困局等多重风险。基层认为应尽快修订生鲜乳标准应对进口奶激增,把好“全产业链”质量管控关,并鼓励适度规模养殖,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乳业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山东省奶业管理办公室主任李流航说,山东生鲜乳收购价格从2014年3月开始持续走低,11月、12月急剧下滑,到今年第17周(4月27日-5月3日),山东牛奶平均价格为2.96元/公斤,同比下降30.84%,远低于3.5元/公斤的综合成本价。

  诸如此类的“奶贱伤农”现象在陕西省、河北省等地同样存在。乳业资深研究员宋亮说,奶价的下滑预计要持续到年底前后,能出现实质性的止跌反弹,但不会出现大幅上涨。

  奶价大幅下降与进口奶粉的大幅快速侵入直接相关。我国正在对生鲜乳国标进行修订,一个重要指标“糠氨酸”是否加入成为争论焦点之一,该指标反映牛奶的热处理伤害程度,能对是否为复原乳进行检测。“洋液态奶的进口门槛目前还很低,虽然基本检测指标与国内一致,但复原乳等还没列在检测范围之内。”宋亮说,,在生鲜乳国标中加入复原乳的检测方法,能促进国内白奶的规范使用,更是对进口UHT牛奶(超高温瞬时灭菌乳)的控制,避免进口奶大幅激增。

  专家建议,应加快国内乳品标准的重新制定,建立跨国大包装奶粉的供求及价格预测预警体系,与生产所在国形成信息共享,从而引导跨国乳品贸易在供应价格上保持平稳。

  国家食药监总局近期通报2014年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督抽检情况,不合格奶粉中,有3批次样品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

  “此次奶粉中黄曲霉毒素超标问题的出现,和奶价下行之间也存在一定联系。”宋亮说,在人工等成本高企、奶价却持续低迷背景下,养殖户利润正急剧下滑,不少地方都在“倒奶杀牛”,一些养殖户只要保证牛活着就行,会在饲料上“偷工减料”,通过降低饲料的营养程度等方式减少奶牛产奶量,降低损失。

  业内人士表示,营养元素的减少、霉变饲料的应用,可能导致奶牛体质下降,造成抗生素使用过于频繁。必须防范饲料和原奶的源头质量管控,加强对原奶的检测力度。

  “如果国内市场继续这样下去,会有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退出,奶牛只能杀掉。”河北省徐水县永昌奶牛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李文兵说,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市场空缺,而奶牛养殖需要很长的一段周期,等到市场价格回升的时候再养殖奶牛就来不及了。

  奶业困局因“倒奶杀牛”而逐步显现。山东省畜牧协会奶业分会副秘书长胡智胜表示,根据监测,今年4月,山东监测奶站所有奶农户数为9100多户,同比减少约33.1%;监测奶站奶牛存栏数67.5万多头,同比减少约7.5%。这些数据说明,当前奶业仍然是一个不成熟的风险产业。

  业内人士认为,“倒奶杀牛”是我国原奶价格高于国际且两者矛盾激化的缩影。山东省奶业协会会长张志民表示,我国奶业发展时间短,现代化奶业发展体系不够完善,饲养成本高、单产水平低,与国外相比综合生产能力低下。

  我国奶业产业链各主体尚未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抑制了奶牛养殖健康发展。张志民等认为,当前依附于乳企的奶牛处于劣势,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由于奶农和乳企没有结成利益共同体,势必出现在奶源紧张时抢奶、奶源充足时又会杀牛的现象。

  基层建议,应全面统筹奶牛养殖规划,利用市场调节鼓励适度规模养殖,淘汰部分落后产能,并出台融资、保险等优惠政策,扶持优势产能做大做强,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出台举措引导奶农和乳企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如奶农联合成立合作社入股乳企,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来源(中国乳品网) 作者(佚名)

中国干酪素(www.chinacasei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