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乳业市场趋于饱和 国际乳业巨头把目光投向中国

2015年6月17日

  对杀牛卖牛倒奶的奶农而言,2014年冬天格外寒冷,种种困状见诸媒体之后,行业内外呼吁救助之声不断,这让人感到温暖。不过令人疑惑的是:现在的方法救得了奶农吗?

  怪圈儿

  1月7日,农业部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地方畜牧兽医部门迅速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协调处理“卖奶难”。这是政府的声音,仔细分析,虽未明言,可动员乳企把奶收下显然是最核心的东西,无论如何,总需要买单的人。

  此外,一些行业内外的声音最后指向这样的观点:企业不好好收奶,要加大力度让它们好好收奶。在此艰难时刻,乳企当然有责任去承担。不过,在市场经济环境里,乳企也是一个单独的市场主体,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企业也要考虑自己能否活下去,要求它无限承担社会的责任不现实,它也根本没有这个能力。试想一下,违背市场规律去消化这些市场上多余的原奶之后,乳企是否能活下去或好好活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乳业的研究报告:
2014-2020年中国乳业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5-2019年乳业行业市场价格专题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预测报告2012/2013年度中国乳业发展回顾与展望2010-2011年度中国乳业市场回顾与展望(节选)2012年上半年乳业市场分析研究报告更多食品行业分析  要知道卖奶难不是第一次出现。一般情况下,乳企收奶难、出现奶荒的时候,原奶价格会上涨,奶农收益增加,随之就会加大投入,也会有更多人和资本进来,于是整体产量增加,竞争激烈,价格随之会下降,乳企收购的积极性也下降,奶农受挫后,会减少生产,减到一定程度后原奶价格会再次增加。虽然每次幅度不同,但这些年,整个产业链条就一直这样波动着。据公开资料,在这次倒奶风潮之前的2013年,行业遇到的则是一次巨大的奶荒,随之激发了原奶环节的投资狂潮。

  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4-2020年中国乳业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乳业是个链条很长的产业,上下游涉及较多,针对某一个环节施压,或简单解决某个环节的问题,无助整个产业链条问题的解决。此前杀牛倒奶风潮出现之时,呼吁的声音中也多是让企业负起责任,或希望政府出台某项政策,来解决问题。就现实来看,这种方法效果显然治标不治本,甚至“标”的问题都不会解决。

  在记者看来,卖奶难出现的背后有自己的市场逻辑,可有些方法和声音却是反市场逻辑。甚至有观点认为企业应该重新扩大低端产品产能以消化原奶。这种观点很难站住脚,如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先想明白一件事:是用市场逻辑,还是非市场逻辑解决问题。尽管选择前者,答案会有些残酷。

 

  市场化逻辑

  按照市场逻辑,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淘汰掉落后的原奶产能,并利用此契机推进中国奶源的升级。

  每次倒奶风潮表面上看是源自供需矛盾,可供需矛盾背后又若隐若现地潜伏着另一组矛盾:奶源环节的分散和生产环节的集中。两个环节分属不同时代:一个是小农经济,一个是工业时代,如同一辆使用蒸汽机的高铁,两者之间的磨合难度可想而知,且以集中对分散,奶农们没有任何优势,更谈不上话语权。分散奶农也很难满足后者的要求,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如此敏感的今天,建立自己的可控奶源是乳企的生命线。

  应该看到,在这次风潮中,成熟企业对奶源质量的把控能力大大增强,也间接导致了奶农散户的原奶市场越来越小。此次风潮中,受伤最深的是谁?显然是个体化养殖的奶农及部分养殖小区,大型牧场即使受影响也会小很多。以钢铁行业为例,当市场低迷产业整体受到挑战之时,受影响最大的肯定是产业最低端部分。

  当然,很多媒体已提到,此次卖奶难与以往不同,部分国内市场被国际市场优质且廉价的奶源所占领是重要原因。目前,欧美乳业市场趋于饱和,国际乳业巨头随之把目光投向中国、俄罗斯等新兴市场,而俄罗斯全面禁止牛奶进口,中国就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从此角度看,中国散户养殖的奶源模式开始受到国际奶牛养殖业成熟模式越来越强有力的挑战。而且这种冲击的力度会越来越大。

  从去年开始,中国奶业市场变得越来越开放。而在前几年,中国乳企已越来越多走出去,中国奶业正与全球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有观点认为,2015年国内原奶价格会进一步下跌,降幅或将达到15%~20%。要解决冲击问题,当然需要非市场化的手段,不过很难成为主流。

  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有助于中国奶源整体水平提升,部分弱势奶农的退出并非坏事。奶业从业者有时会忽视一个问题,奶业的存在并非是为让某个环节的从业者过上好日子,而终极目的是让消费者喝上好奶。只有实现了后者,前者才有可能。可奶农苦痛的悲情色彩容易让我们忽略这一点。

  中国奶源能从小规模散户养殖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化养殖模式转型,从产业链震荡的痛苦中跳脱出来,才是当务之急。

  非市场化手段

  鼓励用市场化逻辑解决问题,并非要完全放弃非市场的手段,面对涉及千家万户奶农这样的产业,完全用市场化去解决显然也会乱套,政府及协会应当负起责任。

  用非市场化手段,首先要建立一定程度的国家层面的奶源收储制度,鲜奶是无法收储的,替代品当然是当地奶源制成的奶粉。这个建议施行的难度很大,但当奶农经历困难时刻,尤其是部分优质奶源面对挑战之时,这种国家层面的收储比敦促企业加大收购力度要更可行。记者虽认为部分落后奶源退出符合市场逻辑,但要在一定限度内。

  其次要融洽中国乳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关系,尤其是企业和奶农之间。在竞争中,前者太过强势,后者很容易处于弱势。规范二者的关系是市场无法完成的。当然,二者关系的再修建立在后者强大的基础上,否则都是空谈。在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冲击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中国奶业也需要自己的强大奶源。

  最后一点要调解常温奶和巴氏奶阵营的矛盾。此次风潮中,巴氏奶阵营对常温奶指责的音量又开始增加。就现实而言,常温奶已占据中国牛奶消费市场70%以上的份额。在巴氏灭菌法发明人巴斯德的故乡法国,常温奶的市场份额也高达95.5%。面对这样的现实,两大阵营没必要角力,不必把自己在市场份额的增加建立在消灭对方份额上。

来源(中国报告大厅) 作者(佚名)

中国干酪素(www.chinacasei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