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国产乳业障碍并未完全消除 提升品牌美誉度挑战严峻

2015年6月24日

  通过对我国奶业现状分析认为,近年来,我国奶业转型步伐逐步加快,奶业正在从散养向规模养殖转变。不过,尽管奶业水平稳步提升,但总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不小。

  据海关最新统计数据,2015年第一季度,我国共进口奶粉22.04万吨,同比减少47.61%;进口总金额为6.21亿美元,同比下降70.82%。

  相关业内预测显示,2015年,国内乳业将迎来更加剧烈的整合,为应对市场变化,不仅是与国外乳企合作,国内乳企之间也纷纷积极变革,走差异化路线。下文是对我国乳品企业的发展出路分析。

  乳品企业一定要在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和上游牧场建设方面多下气力,下定决心做“长跑选手”。

  “现在消费者纷纷直购、代购、网购进口奶粉,我们买进口的奶粉人家还限购,这是中国奶业人的耻辱。”近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关于我国乳制品市场现状的一番讲话,再次在国产厂商和广大消费者心中卷起波澜。

  三鹿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给国产品牌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延续至今。2012年有统计指出,近年来在国内一线城市,国外乳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 3/4,国产婴幼儿奶粉的市场份额甚至不足5%。早在2013年,就有媒体调查,一段时间里,市场上销售的进口奶粉有八成其实属于贴牌生产,却仍在包装上标注“原装进口”“100%国外奶源”。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乳品业的心中之痛。

  国产乳品的雪耻之愿,不可谓不强烈。这些年来,国家加大对乳品业的政策扶持和监管力度,到今天,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的比重已超过四成,生鲜奶抽检的合格率连续6年达到100%。最近开幕的米兰世博会上,国产品牌贝因美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经受住了对食品安全近乎苛刻的检验,获得“世博会指定婴童产品”称号。这些进步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但仔细探究,振兴国产乳业的障碍并未完全消除。

  首先是商业环境问题。应该说,现在国内的奶粉市场流通环节过多、税赋成本过高,这导致产品价格偏高但奶粉企业收益有限。国产品牌奶粉多数毛利率在50%以上,而实际净利率不足5%,可谓“干的是奶粉活儿,挣的是白菜钱”。有人形象地说,奶粉和乳制品是典型的高技术、高风险、低收益行业。商业环境让企业缺乏发展后劲,提升品牌美誉度的挑战十分严峻。

  其次是行业整体竞争力不高。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一公斤牛奶的收购价格折合人民币大约是两元多,而国内由于劳动生产率较低,这个价格一般都要到 4元多,低的也要3元多。另一方面,国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十分惨烈,成本高昂的价格战、广告战,让原本赢利能力不强的民族品牌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其结果必然是市场集中度低,缺少响当当的品牌。全国总共上百个奶粉品牌,排在第一的市场占有率也只有10%多一点。

  此外,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也任重道远。图便宜、买安全固然是人之常情,但盲目跟风、“唯洋品牌是瞻”的心理,令人深思。除了“山寨洋奶粉”李代桃僵大行其道,不少代购、“海淘”也根本没有质量监管、出了问题无法追溯,消费者却依然热情不减。消费心理的不成熟可见一斑。

  振兴中国乳业出路何在?

  商业理念的进步最为关键。中国市场的容量不小,只要大家都静下心来踏实做事,不至于安放不下几家高品质、大规模、有国际影响的国产厂商。乳品企业一定要改变“窝里斗”的竞争心态,在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和上游牧场建设方面多下气力,下定决心做“长跑选手”。

  “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互协同,历来是我们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独特优势。从政府的角度,应该鼓励国产品牌提高行业集中度,推动优质资源向优势乳企集中,同时利用税收与财政政策,支持优势国产乳企实施技术创新、不断向上游发展。

  振兴乳业,创造实事求是的舆论环境,引导消费者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至关重要。经过这些年的长足发展,贝因美、伊利等国产奶粉企业不仅已经成功进入国际市场,而且正在建立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公平地说,我们有高质量的乳品企业、有高质量的奶粉,也有高质量的奶源。正如韩长赋所说的,“我们有市场有基础有资源,还有雄心壮志,重建信心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尤其需要我们以不屈不挠的耐心,用实打实的产品赢回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


 

来源(中国乳业新闻网) 作者(佚名)

中国干酪素(www.chinacasei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