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请乳品专家释疑乳业国标 称菌落总数指标更严格

2015年7月1日

  近期,乳业专家王丁棉指责“中国乳业国家标准全球最差,并为大企业绑架”的言论,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针对该争论,记者昨天获悉,卫生部邀请来乳品安全标准工作专家组组长王竹天研究员和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教授级高工孟瑾两位专家,为新国标中的被质疑之处解疑释惑。专家表示,农业部正在着手制订生乳分级标准,引导乳品加工企业合理使用不同等级的生乳生产差异化乳品。同时,卫生部也正在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将根据跟踪评价意见对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

  焦点1菌落总数过于宽松

  专家释疑:生乳菌落总数指标更严格了

  据了解,目前我国正在执行的乳业新国标中,备受质疑的主是菌落总数、蛋白质含量两大项目指标低于国际标准,甚至低于旧版国标,“倒退二十五年”。据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称,现行生乳标准是史上最低,原因是现行的生乳标准中菌落总数从旧版国标每毫升50万调至200万,比欧盟标准高出20倍。

  对于“菌落总数”在生乳国家标准中限制过宽,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教授级高工孟瑾解释,生乳作为原料乳,消费者不会直接饮用,生产企业使用其生产产品时要经过杀菌等工艺,达到乳制品产品国家标准规定后方可上市销售。

  据其介绍,1986年,农业部门制定的《生鲜乳收购标准》(GB/T6914—86)将生乳中菌落总数分为四个等级,Ⅰ级低于50万CFU(菌落形成单位)/毫升,Ⅱ级低于100万CFU/毫升,Ⅲ级低于200万CFU/毫升,Ⅳ级低于400万CFU/毫升,按照该标准,菌落总数小于等于400万CFU/毫升的生乳都符合收购要求。新公布的《生乳》标准总结该收购标准实施多年经验的基础上,将生乳中菌落总数指标从400万CFU/毫升调整为200万CFU/毫升,提高了生乳收购门槛,应该说是要求更加严格了。

  孟瑾高工表示,国家鼓励企业在生乳收购中设置菌落总数分级收购标准,引导奶农标准化规模养殖,不断提高生乳质量,“我们也将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及时调整相关指标。”

  焦点2蛋白质含量降低

  专家释疑:相关部门正引导企业分级采购

  业内人士质疑新国标标准低的另一个指标是,蛋白质含量从旧版国标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降到了2.8,“创历史新低”。据王丁棉介绍,生乳中蛋白质含量的多少,决定该原奶的质量优劣,“像巴氏奶,对奶源的蛋白质要求是2.9,若是2.8,怎么做得了巴氏奶?除非添加。”

  对此,孟瑾解释,《生乳》蛋白质指标是反映原料乳的质量指标,不是供消费者食用的乳制品终产品指标。据农业部门调查,我国生乳蛋白质含量范围在2.8%—3.2%之间,平均值为2.95%,但生乳蛋白质含量受奶牛品种、饲料、饲养管理、泌乳期、气候等多个因素影响,比如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3个月的泌乳期内,相当一部分牛奶蛋白质含量低于2.95%的平均值。

  孟瑾高工强调,《生乳》标准中蛋白质含量指标是生乳收购的最低要求,乳品企业可根据优质优价的原则收购牛乳,将不同蛋白质含量的生乳用于不同类型乳制品产品的生产。

  据上述专家透露,为进一步鼓励奶牛科学饲养,推进生乳收购“按质论价”的进程,农业部正在着手制订生乳分级标准,引导乳品加工企业合理使用不同等级的生乳生产差异化乳品。王竹天研究员也表示,卫生部依法正在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将根据跟踪评价意见对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

  焦点3新国标被大企业绑架

  专家释疑:制定时已广泛征求意见

  此外,据媒体报道,乳业国标做初稿时,几大标准均由国内三大乳业巨头牵头制定,其中蒙牛制定巴氏奶标准,伊利制定超高灭菌奶标准,光明制定的是酸奶标准,对此有业内人士指称,新国标制定和推出受到“大企业绑架”。

  对此,王竹天研究员表示,包括《生乳》在内的66项乳品标准是由卫生部、农业部、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组成乳品安全标准清理协调小组,并由各部门推荐近70名专家组建了专家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广泛征求部门、科研机构、行业、专家的意见,并上网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同时通报了世贸组织(WTO)而完成的。王竹天研究员强调,乳品安全标准的清理整合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积极借鉴国外管理经验。“《生乳》标准综合考虑了安全、质量、行业发展等因素,是生乳生产和收购的准入门槛。”

 

来源(中国乳业新闻网) 作者(佚名)

中国干酪素(www.chinacasei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