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不仅生鲜奶价格继续呈现下跌走势,而且包括原装进口奶粉在内的婴幼儿奶粉,也在线上线下全面开展降价促销活动。
业内人士表示,奶源供给过剩,成本压力减轻,进口关税税率下调以及各大电商开启全球并购步伐,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是促使奶粉降价的主要因素;同时,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和相关食品标签规定的实施及暑期高温天气保质期限制等因素,也成为本轮奶品降价的“催化剂”。总体来看,未来国内奶价步入下行通道已是大势所趋。 全部阅读 乳市相关的报告2015-2020年中国牛初乳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十 2015-2020年版植物蛋白乳市场行情分析及相关技 2015-2020年版生鲜牛乳市场行情分析及相关技术 2015-2020年版全脂乳市场行情分析及相关技术深 2015-2020年版营养强化乳市场行情分析及相关技 2015-2020年互联网+调味乳市场深度分析与投资 2015-2020年花生蛋白炼乳市场行情分析及相关技 2015-2020年生鲜牛乳市场行情分析及相关技术深 近日,笔者走访市场发现,在超市、商场及母婴专卖店,几乎各大乳企都在进行促销活动,婴幼儿奶粉正在经历一场史上最大幅度的降价潮。
据一家超市的销售人员介绍,此轮促销从5月中旬已经开始,是厂家统一做出的价格调整。某母婴店促销员表示:“现在80后家长精明着呢,在母婴店看了价格去网上买,还有各种代购,让实体店的奶粉销售量下滑严重。”
在线下奶粉促销搞得风生水起之时,电商平台也“毫不示弱”。笔者登录红孩子、1号店、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发现两件5折、买4赠1、限量抢购等活动让妈妈们抢红了眼。在亚马逊,可瑞康900克装金装幼儿配方奶粉售价139元,买两罐立减100元;京东移动端多美滋幼儿配方奶粉3罐装,活动价格为369元;美素佳儿婴儿配方奶粉900克装在苏宁易购上经过层层优惠累加,单罐仅为179元……往日“高高在上”的进口奶粉变得“平易近人”起来,若以常见的900克罐装为标准计算,价格几乎都不超过200元,和国产品牌相差无几。
在1号店笔者看到,德国原装进口福德塞兰全脂纯牛奶1L盒装仅售9.9元,西班牙进口维加全脂牛奶1L盒装售价为11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进口品牌的液态奶也出现下跌趋势。
奶源充足是主因 多重因素成辅佐
业内人士认为,近期乳制品价格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据分析,去年以来国外奶品进口数量激增,导致国内奶源供应充足,是本轮奶价下跌的主要因素。去年国际奶源价格一路下跌,不少乳品企业追加进口量,导致库存压力持续增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乳品进口量达到193.4万吨,与2008年相比增加154.1万吨,年均增长30.4%;其中,奶粉进口105万吨,年均增长39.4%。2014年全年进口乳制品折合生鲜乳约1200万吨,占到我国牛奶产量的三分之一,在常温液奶电商渠道,进口奶占据了2/3的比重。
今年年初以来,随着我国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牛奶零关税协议的签订,“洋牛奶”、“洋奶粉”迅速涌入国内市场。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进口的脱水全脂奶粉约占全球贸易量的三分之二,进口鲜奶则超过全球出货量的三分之一。国外乳品进口量的快速增长,导致国内市场供过于求,成本压力减轻,使乳制品价格下调成为可能。
此外,自2015年6月1日起,我国降低部分日用消费品、婴儿食品和用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平均降幅超过50%。进口关税税率下调后,各大电商网销平台纷纷开启婴幼儿奶粉全球并购步伐,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同时,自今年7月1日起,《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正式实施。按照这一规定,新包装不得对0至6月龄婴儿配方食品中的必需成分进行含量声称和功能声称,这意味着,风靡婴幼儿奶粉、食品界的“含有多倍DHA”、“DHA亲和配比”、“富含乳清蛋白”等广告语不能再出现在包装上。同时,新规对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标签作出了严格规范。为尽快消化老包装库存,企业前期采购的包装奶粉必须在7月前生产完毕并上市销售,这也是近期老包装奶粉集中上市“跳水”促销的又一原因。
更值得关注的是,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将于今年10月1日实施,该法将婴幼儿配方食品列为特殊食品监管,要求加强全程监控,实施逐批检验。同时将婴幼儿乳粉产品配方由原来的“备案制”改为“注册制”,并明确规定今后“不得以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日的临近,让很多需要通过“分装”销售的产品急于在10月前将库存清仓,也促使近段时间部分品牌的奶粉被迫降价促销。预计奶粉的去库存压力,将在三季度之后才会有所缓解。
创建完善标识制度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相关调查显示,近期国内乳制品价格大幅下降,对于消费者肯定是个好消息,但是对奶牛养殖户的冲击就比较大,其利润受损严重。同样,在一些奶粉生产企业看来,由于奶粉市场竞争激烈,众多进口品牌进入国内市场,造成国内企业奶粉销售出现下滑,生意也越来越难做。
有专家表示,随着市场一体化、全球并购的加速推进和进口关税税率下调,今后一段时期内,进口乳制品冲击仍然难以遏制,而国产乳制品消费一直疲软,国产奶业形势不容乐观。
有奶业专家提出,必须加快我国奶业转型步伐,建立贯穿全产业链的相关体制,在产品质量与销售渠道上下足功夫。从长远来看,实施“优质乳工程”(包括创建优质乳标识制度、推动奶牛养殖技术升级以及全面实施乳制品加工工艺标准化监管三个方面),既能让中国奶业走出“泥沼”,也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此外,分析指出,面对今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未来不断扩大的消费规模,民族乳业要想真正做大做强,还须加快“走出去”步伐。只有充分利用国外优质、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管理经验,主动借船出海,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以完善自身奶源和产能国际化布局,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国际影响力。
奶业强不强,多听听消费者的声音
许多数据都显示,中国的乳制品质量有了更多的保证,中国奶业看起来已经很强大。然而消费者却似乎并不买账。
日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一次公开会议上称,中国的生鲜奶已经连续7年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100%。言下之意是,自2008年遭遇臭名昭著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后,我国的奶业质量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从一些数据来看,的确如此,中国的奶业安全有了更多的保障和基础。比如,2014年,我国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大幅提高,达到了45%,比2008年提高了一倍多;机械化产奶率达到90%,比2008年提高了39%;行业的集中度也有所提升,2014年底,前10家国产乳企的行业集中度达到54.2%,比上一年提升了10个百分点;最重要的是奶业整顿和振兴纲要、乳品质量安全监管条例等20余项规章制度颁布实施,生乳国标等多项乳品质量标准公布。
这些无疑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奶业的质量提升,降低类似于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风险。看起来我国的乳制品已经很安全,质量有保证,可消费者似乎对这些并不买账。尤其是家有幼儿的家庭,但凡有条件,总是千方百计、千辛万苦从海外背奶。数据显示,洋奶粉进口量也与日俱增,我国进口奶粉从2008年的14万吨激增至2014年的105万吨,6年增长了6倍多,尤其是在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洋奶粉所占比例更高。即便许多市场对中国消费者采取了限购措施,也没能阻挡他们海外背奶的热情。
这是为什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中国奶业来说,发生2008年三聚氰胺这样的事件,表面上看是不良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政府监管不到位、惩罚力度不严所致,背后则有着行业标准不高、经营成本增加、小散乱突出等深层次问题。也正因此,即便发生了如此巨大的恶性事件,2008年之后,我国乳品依然频繁被曝出各种问题,这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对于国产乳品的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