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业发展四大怪象

2015年9月23日

  近几年,我国乳制品消费增长缓慢,人均占有量一直没超过30千克,而同期进口乳制品年增长率超过30%,进口乳制品超过100万吨。这些说明了不是中国消费者不喜欢喝牛奶,而是我们行业自身内部存在着极其严重的制约因素。我们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从表面上看有四个现象是很难被人理解的,也是很不符合常规的。

  一、进口牧草喂进口奶牛

  现在国内很多牧场习惯用进口牧草饲喂进口的奶牛,认为这是很正常的还是必须的,认为没有进口的牧草和进口的奶牛就无法搞好奶业生产。使用进口大豆、进口苜蓿饲喂进口奶牛,这和直接进口牛奶有何区别?这就说明我们的养殖者往往是跟着跑,没有认真的分析。

  二、天价原料奶

   2014年下半年到现在,国内原奶价格一直下降,部分地区出现倒奶杀牛现象。我们都希望奶价很高,大家有钱赚,这其实是短期效应。当我们的奶价上升时,我们认为乳品行业是最好时期、是朝阳行业,实际上这是短视行为。中国人均国民产值位居全球84位,2014年是6747美元,和秘鲁南非不相上下,美国是53101美元,新西兰是40481美元。而我们的奶价比美国高1倍,比新西兰高1.5倍,如果还要上涨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要从自身角度去考虑,我们收入在比别人少10倍的情况下,奶价却比别人贵,这样的状况是不可能持久的。我们的成本为什么这么高?我们走的是什么路?发展的是什么方式?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样的结果?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三、生产少、加工多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奶牛产的奶少,但加工的奶却很多。这种现象很奇怪,值得分析。

  四、国产乳品下降、进口增加

  中国奶业还有一个怪象是国产乳品下降、进口却在增加,这也很不正常。如果一个国家行业生产能力有限,发展趋势会保持平稳,进口会逐渐增加,而进口增加是因为人口和消费的增加,但不会大起大落。

  这些问题告诉我们,无论是养牛者、加工者还是消费者,对奶业下一步的发展都要认真思考。我们经常能看到我们的政府、协会、专家、企业都进行过思考,而且提出过很多理论,这些理论有时候还相互碰撞。比如:

  高产论:以色列13吨了,我们才5吨,我们要向13吨努力。实际上,对于中国而言,这条路走不通。当我们讨论单产低时,可能会说遗传育种、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疫病防治不好,这些实际上是难以改变的。就目前中国的奶业情况难以支撑每头牛单产13吨,这是我们面对的客观事实。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遗传育种、重新评价我们的饲料资源利用,加强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技术的提高。有些条件是客观的,有些是主观的,所以高产论只能是局部地区部分牧场的情况,不可能成为全国的普遍情况,也不可能是每个牧场都能够模仿的。

  规模论:中国牧场规模现在越来越大,它本身没错。但是很多规模牧场靠吃环境这碗饭,这是极其危险的,留给我们下一代的到底是什么,这方面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门槛论:有些地方提出了奶业门槛论,没有达到多少投资就不能发展奶业,认为目前中国奶业的门槛太低,人人都能养牛。在我们看来,门槛论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任何一个个体,只要能把牛养好,生产出合格的牛奶,都有资格去养牛,有资格去生产自己的产品。

  南北论:在过去30年南北论一直误导着我们国家的奶业生产,造成了极其坏的结果。我国北方40% 的人口生产78%的鲜牛奶,南方60%的人口生产22%的牛奶。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南方不适合养奶牛。事实证明,奶牛养殖应随着消费者走。美国从西南到东南,从加利福尼亚到佛罗里达,他们从来没停止过对当地鲜奶的供应,只是生产方式不同。我们思想认识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我们的生产布局出现了问题。

  这些现象集中反映了大家对奶业发展思想上的混乱。政府追求发展;企业追求更多盈利;资本追逐利润;国外企业想占领中国市场,偶尔还会不择手段;专家论调很多;协会有时跟专家有时跟企业,没有一定的思考和研究。所以,这种思想上的混乱,是我们国家奶业发展的严重的制约因素。

  

来源(乳业时报) 作者(佚名)

中国干酪素(www.chinacasei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