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乳业工艺升级 积极应对进口乳品冲击

2016年6月23日

  近年来,国外品牌长期以来凭借研发基础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的优势占据着我国婴幼儿奶粉的高端市场份额,但随着本土品牌在技术、工艺、质量以及市场策略等方面的日趋成熟,国内奶粉的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

  三聚氰胺事件后,国人对国产奶粉品牌信任度大减,进口奶粉受到热捧。随后,市面上出现了各色各样的进口奶粉品牌,品质参差不齐,真假进口难辨。为了解决进口奶粉乱象,进一步加强进口奶粉管理,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向中国出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出口商或其代理商和进口商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备案;未经注册的境外生产企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不允许进口。

  进口奶粉品牌大举进入中国

  2014年底,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公布了255个在华注册乳粉品牌。另外,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网站也公布了在华注册的境外婴幼儿配方乳品生产企业名单,包括新西兰、荷兰、澳大利亚等在内的18个国家的64家企业在名单之列。而此次爱沙尼亚与中国签署的协定,意味着又将有一批境外乳企进入国内市场。

  在我国目前的进口品牌中,数量最大的是新西兰的乳企。新西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其世界优质奶源地的美名。新西兰乳业也因此享誉全球,尤其是我国,这几年新西兰原装进口奶粉更是受到热捧。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新西兰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国。从境外注册生产企业以及注册进口奶粉品牌数量中,也可以看出新西兰进口奶粉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之高。截止目前为止,新西兰共有10家生产企业、86个进口奶粉品牌在注册名单中。

  澳大利亚也是我国进口奶粉的主要来源国。据了解,澳大利亚是世界天然草原面积最大的国家。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优良的草场,科学的管理,及最新遗传育种技术的广泛运用,使澳大利亚以高效率的方式生产出优质的牛奶,其乳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奶业也成为澳大利亚仅次于小麦、肉牛的第三大农业产业。截止目前,澳大利亚共有6家婴幼儿配方配方乳品生产企业在华注册,而进口奶粉名单中,也有31个奶粉品牌在澳大利亚生产。其中,有6个品牌的生产企业不在注册企业之内。

  而以乳制品全球闻名的荷兰,在华注册婴幼儿乳品生产企业有6家,进口奶粉品牌有36个,仅次于新西兰。在这些奶粉品牌中,荷兰本土知名品牌不多,只有美素和诺优能。在华注册婴幼儿乳品生产企业有6家,进口奶粉品牌有36个,仅次于新西兰。在这些奶粉品牌中,荷兰本土知名品牌不多,只有美素和诺优能。德国也是奶业发达的欧盟国之一。据有关数据显示,德国拥有409万头奶牛,为牛总量的32%,是欧洲奶牛存栏量最多的国家。在已经公布的注册境外奶粉生产企业名单中,德国有五家企业榜上有名。在注册的进口奶粉品牌中,也有10个为德国进口。相比前面提到的几个国家,贸易商在德国贴牌的要少很多。在德国进口奶粉品牌中,爱他美、雀巢在中国市场份额最高,影响力最大。

  除了这些国家之外,韩国、爱尔兰、西班牙、美国、瑞士、丹麦、奥地利、新加坡、英国、波兰、阿根廷、意大利以及比利时,也有企业在华注册,不过与上面的“大佬”相比,数量就相对较少了。

  进口乳制品冲击国内市场

  今年年初,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在京召开“2015年度乳制品质量工作会议”。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药监总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中国消费者协会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会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发布了《2015年度乳制品行业质量报告》。报告指出:2015年,我国乳制品行业在困难中度过。由于国内消费拉动乏力,进口产品大幅度增加,乳制品生产维持较低水平的增长,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现象;虽然在个别地方仍有奶源过剩的情况,但原料奶价格仍保持着高位,乳品企业和奶牛饲养业都承受了很大压力。

  数据显示,在2015年,虽然进口乳制品的数量、货值较上年有明显下降,但仍然对国内市场形成巨大冲击。据海关统计数据,2015年1~11月,乳制品进口数量和货值分别达到172.2万吨和54.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18%和-31.95%。其中,乳粉进口数量为51.2万吨,货值达14.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04%和~67.30%,预计2015年进口量将达60万吨。2015年1~11月,液体乳进口39.7万吨,同比增长36.00%;婴幼儿乳粉进口量15.50万吨,同比增长39.28%;乳清粉进口量39.32万吨,货值4.88亿美元,分别比2014年增长6.32%和~33.44%,乳清粉的主要用途是生产婴幼儿乳粉,进口量增加标志着婴幼儿乳粉产量增长,估计国内婴幼儿乳粉产量在70万吨左右。

  全国人大代表、完达山乳业董事长王景海近日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奶农养殖效益比2013年减少了50%以上,养殖业亏损严重,信心不足,加上国内乳制品需求疲软,国际市场乳制品价格持续走低,很多乳企为了缓解经营压力,选择转向国外进口奶源,一度造成国内奶源市场出现了严重的“过剩”现象,从长远来看,此举不利于我国养殖业和乳制品业的发展。在王景海看来,当前乳业正值寒潮,进口乳制品对本土乳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乳企必须适应国际竞争环境。而中国乳企参与国际市场接轨,应该从原料源头做起,做原料的产业竞争。

  从目前市场上的情况来讲,进口乳品在口碑上还是大于国产乳品,不少消费者购买意愿还是较为强烈。“最近,我发现许多网店都在做促销活动,无论是进口奶粉还是进口鲜牛奶都有优惠价格,看到价格合适,我多买了一些进口乳品。”在北京朝阳区朝阳北路长楹天街永辉超市购物的张女士表示,“我平时都会给家人选购进口乳品,我认为进口乳品的质量安全更有保证,而且味道纯正,比国产乳品好很多。”而在网络上,一家乳品网站的负责人表示,进口乳制品的销量还是比较乐观,而且遇到节假日促销,销售情况会成倍增长。

  国产乳业和洋奶差距正在缩小

  近年来,国内奶粉市场硝烟弥漫,各个奶粉品牌都在抢占终端资源,大打促销战。多美滋、惠氏等国外品牌长期以来凭借研发基础、悠久的历史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的优势占据着我国婴幼儿奶粉的高端市场份额,但随着本土品牌贝因美、伊利等在技术、工艺、质量以及市场策略等方面的日趋成熟,国内奶粉的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

  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2016年1月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信息中,共计50批次乳制品不合格。其中,来自丹麦的知名品牌爱氏晨曦24批次产品被销毁,包装不合格,货证不符是主要原因。此次抽检中,大肠菌群超标、霉菌超标成为澳大利亚、韩国、美国乳制品不合格主因,霉变、食品添加剂不合格等问题依然存在。据悉,未来,我国将开展进口食品“清源”行动计划。据了解,该计划将加强境外体系和企业实地检查,推动进口食品随附证书全覆盖,开展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食用植物油、酒类和出口水产品、供港食品等重点敏感食品专项治理。

  这些,无疑是给国产奶业一个重新建立消费者信心的一个机会。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教授分析,过去一年中出现的“卖奶难”症结首先是世界大宗乳制品的价格下降,导致国际奶业整体形势供大于求;其次,世界奶业在波动中走高,而后新西兰奶牛存栏量的逐年增加,导致奶价下降50%以上。我国奶业将长期面临国际廉价乳制品的竞争,发展形势严峻。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民族乳业品牌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奶业发展区域布局不合理,导致“北奶南运”和常温奶市场份额较高;产业竞争力较弱,奶畜品种单一、优质饲草料缺口较大、粪污治理压力大、乳品供需调控能力较弱;产加销不协调发展压力较大,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奶牛养殖风险大、利润低等。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分析师、知名奶业专家宋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乳业未来想要发展,必须做到三点。宋亮说:“第一,建议企业推动低温产品的发展。以巴氏奶为代表的低温产品的快速发展,它的好处有两点。首先,它可以满足当前消费者对于品质、高品质乳品消费的一种追求。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喝巴氏奶,喜欢喝冷鲜奶。其次,通过巴氏奶的发展可以产生一个差异性竞争,可以保护我们国内的奶牛养殖,这是第一。第二个要考虑的就是要修订现行的产品标准。第三个问题就是对于当前国际国内的这种特殊现象,整个世界乳业进入了一个发展低谷,整个中国乳业也进入了一个低谷。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需要拿出补贴,同时建议国家要建立奶粉的国家储备来应对出现的奶荒和奶剩的问题。”

  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王锋也表示:今年的奶业,机遇和挑战并存,加快奶业升级转型是唯一的出路。我们要调整乳品结构,大力推广巴氏奶的发展,促进奶牛标准化养殖。“安全是让消费者恢复信心的第一步,而质量的提升则是中国乳业转型升级的新台阶。”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教授建议,“在奶源的升级上,加工企业直接控制养殖环境和奶源生产是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在加工的升级上,应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缩短加工生产间隔,降低生产安全风险。”

来源(中国食品科技网) 作者(佚名)

中国干酪素(www.chinacasei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