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是乳制品生产、消费及进口大国。近年来,由于利益驱动,俄国内不法商贩在乳制品生产销售环节掺假、造假的情况愈发严重。针对这一问题,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本月初签署了“俄罗斯至2030年提高食品安全战略”,旨在改善乳制品的监管框架和质量监控体系,杜绝乳制品造假。
制裁成重要转折点
俄罗斯人向来酷爱乳制品。俄商务咨询网站数据显示,俄乳制品零售呈逐年增长趋势,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在5%至30%之间。
俄罗斯牛奶和奶制品的市场调研显示,2014年俄罗斯乳制品零售(不含冰淇淋和冷冻甜点零售)总额超过8880亿卢布(约合922亿元人民币),与上年相比增长19%。在俄罗斯乳制品零售结构中,最大比重当属多脂奶酪、饮用牛奶和动物油,总计约占俄罗斯乳制品销售总额的85%。
苏联解体以后,大量西方乳制品涌入俄罗斯,迅速占据了俄罗斯的乳制品市场。然而,因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西方国家与俄罗斯之间的制裁与反制裁成为俄罗斯乳制品市场出现变化的重要时间节点。
在实行反制裁之前,2013年进口产品在俄罗斯乳制品供给总量中所占比重为45.5%,而俄本国生产比重仅占35.5%。
制裁之后,这一情况出现明显变化。2015年进口比重下降到25%,而本国生产比重则上升至52.1%。
乳制品造假现象严重
正是由于反制裁措施的实施,给俄乳制品企业带来前所有为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由于生产监管不力,导致大量俄罗斯本土生产的假冒乳制品充斥到其国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
今年3月17日,俄罗斯沃罗涅日州州长、俄政府前农业部部长戈尔杰耶夫致信梅德韦杰夫,称整治俄乳制品掺假情况已迫在眉睫。
戈尔杰耶夫表示,在目前的俄本土生产的乳制品中,不仅成品的一至二成存在造假现象,就连乳制品原材料造假也未能幸免。
根据梅德韦杰夫的命令,俄食品监管部门随即对俄国内乳制品制造、销售环节进行了全面检查。
俄动植物检验检疫局随即发布了调查报告。报告称,一些不良商家用牛奶、棕榈油、水及添加剂勾兑羊奶,用大豆蛋白、淀粉、调味料和稳定剂勾兑“黄油”、“炼乳”,在牛奶中添加淀粉、硼酸、水杨酸甚至石灰、石膏。报告指出,大量使用此类添加剂可明显降低成本,造成恶性竞争。
俄联邦消费者权益及公民平安保护监督局则指出,俄罗斯有超过400家企业参与乳制品造假,其中200余家为“初次作案”。
这些企业虚报、假报牛奶脂肪、蛋白含量,使成分表与实际食品完全不符,更危险的是不少此类乳制品已流入学校。
调查还显示,2015年俄罗斯市场销售的乳制品中11%使用了植物脂肪,系伪劣产品。伪劣产品比重较2014年上涨了3个百分点。在一些乳制品类别中,不合格的比重达到40%。
以奶酪行业为例,因进口减少及俄国内卢布贬值、消费水平下降等因素,一些俄罗斯奶酪加工企业提高低品质、低价格奶酪产品的产量,并使用一些非乳品来源的脂肪替代物——如棕榈油来生产奶酪。
俄联邦动植物卫生监督局的分析也认为,在缺乏原料的情况下,俄奶酪生产商开始依赖进口植物油,尤其是棕榈油。
加重处罚黑心商家
俄乳制品造假问题是多重因素催生的结果,并呈现上升趋势。据俄行业媒体“牛奶新闻”预测,2016年俄罗斯伪劣乳制品份额可能进一步增加5%至7%。
针对这一情况,俄此次出台了“俄罗斯至2030年提高食品安全战略”,旨在改善监管框架和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令消费者清楚地了解食品构成。
俄罗斯副总理德沃尔科维奇指出,“俄罗斯至2030年提高食品安全战略”着重强调对食品添加剂、食品成分、制作工艺的监管,让民众“吃得明白、安心”。
俄农业部长特卡乔夫此前也曾承诺,俄政府相关部门将努力把虚假乳制品清除出市场。据俄监督局统计,今年第一季度,俄已有67个地区的26.4吨不合格乳制品被勒令下架。
沃罗涅日州州长戈尔杰耶夫、俄国家牛奶生产企业联盟主席丹尼连科则呼吁加重对黑心商家的处罚。
根据“俄罗斯至2030年提高食品安全战略”的要求,俄农业部及动植物卫生监督局正在修改相关的技术管理规范,限制在乳制品生产过程中都使用棕榈油等非乳源替代物。
俄农业部日前也表示,将对俄国内乳制品市场进行“点状”干预,以解决乳制品造假问题。
俄专家分析指出,由于俄乳制品消费分布呈现从西部经济发达地区向东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递减、从城市向农村递减的双重特点,价格低廉的含造假成分的乳制品今后相当长时期仍有较大的生存空间,俄政府打击乳制品造假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