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奶业转型升级,已进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向现代奶业迈进的关键时期。京津冀三地奶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明显、地位突出,并拥有三元、海河、君乐宝等多个优质品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中,对奶业而言,三地协同发展成为必然。同时,加强京津冀奶业合作也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奶业是京津冀畜牧业中的重要产业,具有发展基础良好、消费市场成熟、优势互补等有利条件,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则需要京津冀协同合作、深度融合,在资源、资本、知识等方面深化合作、取长补短,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日前,在“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北京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纷纷表达了上述观点。
优势叠加 合作效能显而易见
农业部畜牧业司奶业处副处长邓兴照分析认为,京津冀三地奶业各有优势,而协同发展将能实现“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首先是产业基础好。从奶牛良种繁育来看,京津冀存栏种公牛454头,占全国的27.5%,销售种公牛冻精262万剂,占全国的30.2%;从奶牛养殖来看,京津冀奶牛存栏数为206万头,占全国的14.5%,产量561万吨,占全国的15.1%,平均单产水平达7.9吨,高出全国水平1.5吨;从乳制品加工来看,京津冀去年液态奶产量451万吨,占全国的16.5%,奶粉6.5万吨,占全国的4.7%。
同时京津冀消费市场庞大。京津冀地区人口1.1亿,占全国的8%,乳制品消费总量占全国16.5%。2015年全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为12公斤,而北京无论是城镇和农村都超过了这个水平。同时区域间不平衡,北京城镇消费量为28.9公斤,河北城镇只有21.2公斤,如果拿北京的城镇和河北的农村相比还差更多,还有消费增长的潜力。
其次科研推广实力雄厚。三地不仅各级畜牧兽医推广体系非常健全,而且区域内农业科研院校众多,科研实力强大,奶业科技成果丰硕。在国家建立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均建立了省级的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行业的普遍欢迎。
短板互补 迎接挑战共利共赢
近年来,我国的乳业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面临的困难依然不小。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毅认为,目前我国奶业成本高,发展乏力。从2008年到现在,中国奶业进入了瓶颈期,2016年及2017上半年原奶过剩,奶价下降。牛的存栏规模锐减,散户、小规模家庭牧场快速退出,而规模化牧场的比例增加,从某种程度上看意味着一些高成本奶的增加。总而言之,就是奶多了、牛少了、场亏了,整个奶牛行业处于危险的状况。另一方面环保新政三十条的实施对畜牧养殖业压力较大。
而三地乳业各自发展遇到的困难也不可小觑。邓兴照认为,首先就是生产成本过高。北京、天津土地、饲料成本较高,饲养工人等劳动力成本增加快,生产成本高直接影响到奶业竞争力。其次,乳制品市场竞争激烈。据了解,三地区域外企业的乳制品、进口乳制品数量增加很快,除了婴幼儿奶粉,常温液态奶也在加速进入,对三地的乳品生产销售形成强烈的竞争之势。另外,三地乳业中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少,区域性企业影响力有限。所以三地品牌培育需要加强。
而三地产业的联手不仅能够叠加优势,还可以互补短板。目前,河北省的奶牛存栏量和奶类产量大,饲草料供应充足,乳制品加工能力强,是生鲜乳生产和乳制品生产的主要基地;并建立了生鲜乳生产和加工有计划同步发展制度,运行生鲜乳价格协调机制,初步构建了奶业利益联结机制,但是奶牛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发展奶牛养殖资金缺口大。而北京和天津的奶牛单产水平高,奶牛育种、饲养管理等科技水平高,资本市场活跃,但土地承载能力有限,苜蓿等饲草料依靠区域外供应,满足乳制品有效供给的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必须转移部分奶牛养殖。
而实际上,近年来京津冀在奶业协同发展方面已经开始探索。北京市奶业协会秘书长廖晨星介绍,北京三元食品投资18亿元在河北建成三元工业园区,带动周边区域奶牛养殖业发展,对提升河北奶业规模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首农集团投资10亿元在河北定州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智能化牧场,实现奶牛养殖和地方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北京奶业产业技术体系发起奶牛帮扶行动,努力探索构建京津冀奶牛产业协作体系,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提高奶牛养殖技术水平。
携手发展 科技创新必不可少
邓兴照建议,京津冀三地要加强奶业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北京、天津丰富的奶牛科研资源,加上河北快速提升的科研实力,加快推进区域性、共性、关键性技术研发与应用,在种公牛联合培育、标准化规模养殖、养殖场环境污染治理、动物疫病防控以及乳制品加工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在乳品加工半径内合理布局奶牛养殖基地,突破地域限制,对接奶牛养殖转移。目前北京、天津奶牛养殖量分别是11万头和14万头,呈现存栏量下降、单产提高的趋势。为与乳品加工能力相匹配,满足城市奶瓶子的有效供给,应当在乳品加工半径合理布局奶牛养殖基地,突破地域限制,实行跨区域发展,充分利用河北地区的优质奶牛养殖资源和基础,打造奶牛养殖基地和乳品加工基地。缓解京津奶牛养殖的土地、饲草料、环保等制约;合理增加饲草料供应量。
此外,中国奶业协会乳制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科院奶牛创新团队专家顾佳升建议,提升乳品加工能力,结合区域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乳制品产品结构,稳定常温奶市场,大力发展巴氏杀菌乳、发酵乳等具备本地优势的产品,适度发展干酪等产品,提升婴幼儿配方乳粉产业。各种液态奶发展要在营养、方便、安全三者之间找平衡,城市周边冷链健全的发展巴氏奶,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交通不方便的发展灭菌乳,相互补充、相互支持。
北京奶牛中心主任麻柱建议,京津冀地区要因地制宜发展奶牛养殖,不宜盲目攀比规模,中小型家庭牧场占用土地少、建造成本低、环境污染小、农民增收效果好。三地要从实际出发,协调资源、劳动力、资本的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加强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对于乳品企业,专家一致强调,一定要立足自身发展战略,选准在京津冀奶业一体化的定位,根据情况要么发力于一个环节做精做细,要么推进一体化全产业链,抓住机遇,自我改造、自我提升,提高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