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乳国标8年后再修订 此前被批指标太低

2018年3月6日

近日,农业部下属相关单位公布了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和复原乳鉴定标准四个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讨论稿。这是国家五部委去年公布的《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奶业“十三五”规划)以来,生乳国标修订工作首次有了明确进展。

据了解,区别于历次修订,讨论稿在调整理化指标要求之外,首次提出将对生乳质量进行分级,并对行业讳莫如深的复原乳使用进行了规范,并公布了检测方式。

生乳划分三级目前国内实施的生乳国家标准制定于2010年,由于对部分关键指标限值规定过低,甚至低于1986年的旧一版生乳国标,导致该版国标被认为是拖了中国乳业后腿而饱受争议。

此次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和奶业创新团队等单位共同公布的生乳国家标准讨论稿中,正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修正。新生乳国标讨论稿中对关键指标要求有了较大的提升,并根据指标将生乳分为优级、良级和合格级三级,并规定相关产品包装上可标注所用的生乳等级。

以此前争议较大的微生物指标为例,讨论稿显示,将原有每毫升菌落总数从之前的200万的下限改为100万个,并大幅提升优级生乳的标准,要求菌落总数低于10万个达到欧盟水平;并首次增加了“体细胞指标”限值的标准。而作为生乳品质考量的蛋白质指标上,新标准虽然没有提升下限,但划分为每100毫升3.2克优级、3.0克良级和2.8克合格级。

根据参与本次国标修订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下属奶业创新团队的解读,之所以采取分级制,是希望引导加工企业把优质奶源与一般奶源在加工产品时区分开来,避免混合使用造成浪费,并为消费者提供基于奶源等级的价格上有差异的产品,依靠市场的力量,最终引导整个奶业向优质发展,并借此提升消费者信心。

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向媒体表示,奶源分级对于产业来说是个好事,通过效仿美国模式以实现乳资源分工,将不同级别的奶源用来做不同的产品,比如好品质的可以做利润更高的巴氏奶,而品质相对低的做成奶酪或奶粉,这对于提升国内奶牛养殖业市场的附加值,推动行业向好发展很有帮助。

不过,目前公布的国标修改幅度依然太小,尤其在一些关键指标上距离欧美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奶业创新团队方面认为,国内奶牛养殖业发展历史较短,养殖方式千差万别,生乳的水平差异很大。如果把标准定得很低,整个产业就会失去发展方向,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如果把标准定得很高,势必淘汰一大批养殖业,产业发展出现动荡,欲速则不达。

修订利好中大型牧场宋亮认为,分级制虽然错过了最佳的实施期,但如果可以实现,仍将对于指标更好的中大型牧场企业形成利好,分级制将可以帮助其制定更合理的收购价格标准。同时,在这一轮公布的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和复原乳鉴定标准四个讨论稿中,也在尝试约束复原乳的使用,抵御进口乳制品的冲击,以保护国内的原奶产业。

目前国内的原奶产业自2016年以来两次反弹但仍未能脱困。根据国家农业部定点监测数据,目前全国10个奶牛主产区的生乳收购价格为3.48元/公斤,依然处于低位。此前河北省生鲜乳价格协调委员会公布的2018年一季度规模化牧场的生乳收购参考价格为3.59元/公斤,也是2016年以来的最低点。

2018年1、2月份,国内主要的原奶上市公司现代牧业(01117.HK)、西部牧业(300106.SZ)再次发布预亏公告,其中西部牧业亏损大幅增加,从去年同期的亏损5221万元预计将增加到亏损3.5亿元;现代牧业预亏不少于9亿元,其中进口冲击和原奶价格过低也是两家企业大幅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一轮原奶危机之中,廉价进口大包粉一直被认为是冲击国内乳业的罪魁祸首之一,进口大包粉本应成为奶源补充,由于国内牛奶的生产成本较高,因此国内部分企业有两套原料方案,在国内牛奶价格较高的时候,用廉价的大包粉来代替生乳。国内对于复原乳使用虽有规范,但在检测上一直缺少标准和手段。2017年国内进口大包粉71.8万吨,同比增长19%。

此次公布的一系列讨论稿中,对复原乳的检测指标——糠氨酸和乳果糖限值进行了规定,比如巴氏奶的糠氨酸不得超过12mg/100g,蛋白质、乳果糖应低于50mg/L,这也意味着如果完成修订,乳企将不能再蒙混过关。

宋亮表示,复原乳对于上游养殖行业冲击很大,加强复原乳检测标准,并借此规范企业理性使用复原乳,将对上游奶源形成帮助。

对于奶农而言,无疑也是个好消息。昆山向阳牧场负责人宋慧亭认为,如果可以通过修订,优质牛奶将有了评判标准,与此同时从国家标准上拦截了违规使用复原乳的问题,让优质的原料奶有了用武之地。

来源(中国乳制品网) 作者(中国乳制品网)

中国干酪素(www.chinacasei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