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超市购买盒装乳制品几乎是每个家庭的常态。然而,很少人关注这个小小包装,别看它小,我国就造不出来。这种小小的利乐包,就凝聚着5000余件专利,这些专利筑成“天罗地网”,使无数的同行竞争者丧身于此。
天下独大的利乐
江湖有句话传言:国内乳企是在给包装厂打工,这句话可不是吹的。
这种无菌包装技术来自瑞典,能够极大延长乳品和饮料的保质期,使得牛奶能够被更好地运输与保存。别小看看这个包装,这家公司的利润非常惊人。利乐在中国市场份额曾达到95%,一盒牛奶2元,0.45元归他们,乳品成本30%-40%在包装上。2012年利乐111亿欧元的收入,三分之一来自中国。
在2012年,利乐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就达到了120亿元,净利润约27亿元。也是在2012年的英国富豪榜上,利乐创始人老汉斯也以家族资产43亿英镑(约合67亿美元)位列第十二。
中国就生产不出来这种包装吗?
中国还真造不出这样的包装。利乐英文名字是Tetra Pak,总部位于瑞典,是世界上最先为液态牛奶提供包装的公司之一,利乐的“砖型包”和“枕型包”是大家常见的牛奶和饮料纸包装,伊利蒙牛光明等中国乳企的很多产品包装都来自利乐。
据了解,利乐拥有5000多项技术专利,并有2800项正在研发和申请当中。利乐的坏包率可以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而国内企业的平均水平是万分之十甚至更高。除此之外,利乐包与其他包材的区别还体现在UHT奶的贮藏时间上。两者的差距会达到20%-30%。换言之,利乐包的保质期是半年的话,其他包材可能只有四五个月。
2005年利乐不再明文规定必须用他们的包材,但牛奶不及时灌装就会变质,没有企业敢得罪他们。
闭环的利乐
利乐发源于瑞典,成立于1951年,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液体食品包装设备、技术服务、包装材料,以及为液体食品生产企业提供生产线设计方案的大型跨国集团。
利乐深知自己的产品若想在中国市场有长期用武之地,就得让乳企做大,于是,利乐不但为乳企提供设备,甚至还直接指导广告营销。蒙牛和伊利在常温奶领域的全国性扩张,利乐堪称幕后大功臣。利乐的老板来中国后,跟中国代表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让中国人喝奶。
上世纪90年,伊利还是一家小牛奶厂,采用低温杀菌技术生产的牛奶,却因不易长期保存,只能在小范围内销售,距离太远牛奶就会变质,受制于此,伊利发展缓慢,这让当时的掌门人郑俊怀焦虑不已。此时,郑俊怀遇上了全球包装巨头利乐,可谓是遇到救星,利乐的包装正好有长期保鲜的能力,两者可谓一拍即合。于是伊利开始主攻常温奶市场,并快速崛起。
资本从来不做善事,卖灌装线的时候,利乐要求企业不得购买其他企业的包装材料,不然就终止售后维护,包材才是他们的盈利点,他们的垄断霸业正在形成。
早期乳企对利乐包的需求极为迫切,数量也大,但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灌装设备却非其所能承受。利乐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合作方式,让乳企先支付20%的设备款,即可一次性买断灌装设备,剩余80%的款项则在购买灌装耗材中消化。后来,利乐甚至采用买纸送机的模式,给乳企免费提供价值千万的灌装机,然后让他们买利乐的包装耗材。
重视科技的利乐
利乐能发展到今天,完全是重视科技创新的结果。有人曾去利乐总部参观,发现在利乐的工厂里,技术人员的占比竟然高达七成。利乐不但坐拥五千多项专利,还拥有行业最高的质量水准。据统计,利乐的坏包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而国内企业的平均水平是万分之二到万分之三。
即使是简单的利乐包,多年来也经过各种演进。直到今天,利乐依然占有中国85%的无菌包份额,你手中拿着的可能还是利乐包。
想想小小的包装都要被国外的企业垄断,所以我国的企业创新还要走很远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