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瀚思:当时会谈时间是半个小时,习近平主席重点关注荷兰乳业管理,特别是对家庭牧场的指导、对牧场的利用和管理。他非常想知道整个乳品产业链的连贯性,希望了解“从牧场到餐桌”的理念。
在那次会见之后,中荷双方着手建立了奶业发展中心,这为中荷两国乳业发展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平台。
南方周末:中国人多地少,国内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就不该养太多奶牛,应该把牧场拿来种粮食,奶源靠进口就行。荷兰怎么处理饲养奶牛和种粮食之间的矛盾?
郝瀚思:荷兰的情况比较特殊。你可能不喜欢荷兰多雨的气候,但奶农们喜欢。土地、牧草、温度湿度等自然条件使荷兰适合养殖业。这就是完全不同的国情决定的。比如在亚洲的马来西亚,适用于发展乳业的土地非常有限,他们一年的牛奶产量都不及荷兰农场两天的产量。我相信中国的某些省份学习荷兰农业模式会相对容易,而在其他地方很困难。
南方周末:在中国,乳制品行业已经有很多外资进入,荷兰乳业作为一个后来者还有机会吗?
郝瀚思:后发未必没有优势。中国妈妈们更愿意购买“从牧场到餐桌”整个流程能够严格控制的产品。我们的工作始于牧场,从奶牛的养殖、放牧、牛奶被送往工厂做成成品,然后送到中国市场。目前能实现这个全产业链管控的并不多。
南方周末:中国的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缺乏信心,比如中国有荷兰产的奶粉,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在荷兰本土代购奶粉,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郝瀚思:消费者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不过,我建议大家还是买中国出售的产品更加方便,那些配方是专门针对中国宝宝制定的。
南方周末:不过也有家长说,在国外买奶粉是因为国内价格太高了。欧洲奶粉在本土只要十几欧元,卖到中国就要30-40欧元,为什么差价这么大?
郝瀚思:定价差异是基于产品不同。因为中国的相关标准和法规跟荷兰不一样,,我们要确保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各种配料和成分实现最佳的组合。同时,我们必须要达到更高的质量标准,确保产品没有任何问题。另外,还有运输和市场营销等成本。整个生产链条中的每一个不同的步骤都会增加成本,也让这个链条更长。这是在不同地区销售存在的差异。
南方周末:2013年8月,中国的发改委对多家奶粉企业启动反垄断调查,认为企业限制竞争等行为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其中荷兰品牌菲仕兰被罚了4800万元人民币,现在怎么看这个问题?
郝瀚思:当我们回看这次处罚事件,我们只能说是对法律的理解认知不到位,并不是明知故犯。中国当局对事件有不同程度的认定,我们接受这个认定。无论在哪个国家,我们都会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工作和管理业务。所以我们不会调整战略,但会提升和优化内部流程,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