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观点是这样的:如果不是改革开放,从前那个朴实的时代就不会一去不归,拜金主义就不会进入市场,商家就不会利欲熏心往食品里放奇怪的东西。
其实按这种逻辑链还可以接着往下讲:本国人吃不到健康的东西,生产总值将会大幅下降,经济危机全面爆发,世界,将会毁于一旦。
言归正传,在改革之前的年代,确实没有听说过多少食品安全的问题。但是那些年代未必朴实,我们吃到的食物也未必都是一尘不染。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食品安全到底哪年强?以前,我们真的可以安心地做一枚吃货么?
民国奶粉也是蛮拼的
从民国起,买洋奶粉就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项传统民间运动项目了。比方说二战之前,上海“爱兰汉百利公司”经营的英国原装奶粉卖遍了全国。如今中国妈妈们疯抢的克宁奶粉,在民国的时候也是抢手货。
洋奶粉抢手,并不是因为没有国产奶粉。比如广州本地的生隆昌牌奶粉,因为怕别的牌子抢占市场,经常打折出售。用今天人民币的购买力计算,一斤奶粉还不到20块钱。
除了打折,你能想到的所有营销方式,告诉你,在民国时期都有人用过了。比如一个名叫美女牌的奶粉,促销办法是积分换购,攒够一定数量的空桶之后,就能拿到经销商那免费换5桶奶粉回来。强调奶源产地、打“一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爱国牌的套路,在那时候也不是新鲜事,打开民国时期的老报纸,你能见到不少写成这样的广告语:
“天一牌母味代乳粉,荷兰牛乳制造,清洁纯粹,,补力非常伟大,一听可抵三听!”
“本厂出品金星乳粉,望诸君爱用国货。”
“本埠西堤二马路代记商铺经销卫生消毒乳粉,纯正牛乳,绝对不掺豆精!”
“生隆昌牌代乳粉,本店有售,同胞兄弟你买代乳粉至关要紧,因为有一种贱丈夫时常假冒……”
等等,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贱丈夫是个啥……
豆精和贱丈夫太多,洋奶粉只好畅销民国30年
得先说说那时候的牛奶是怎么回事。民国时有一名叫加藤?三郎的日本学生抱怨北京卖的牛奶没有不掺水的:便宜些的牛奶稀到不成样子,放在玻璃瓶里,上下的颜色都不一致。想要喝真正的鲜牛奶,必须得去奶农家里,还要亲自看着挤奶——否则一斤半的“牛奶”里面,有半斤是掺进去的水。
当然,在那个“质检基本靠瞅,保质期基本靠嗅”年代里,只往水里兑牛奶肯定行不通。为了避免掺水后的牛奶像意式咖啡那样有“层次感”,豆浆、米汤都是常见的添加剂。这样一来,无论是色泽还是粘稠度,牛奶兑没兑水,起码单凭肉眼是看不出来了。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