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内部人士告诉本刊记者,澳大利亚关税降低,出口到国内乳制品的价格自然也会下降,但价格只是消费者考虑的一个因素,产品质量、品牌等因素都将影响澳大利亚乳制品的市场份额。
值得一提的是,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实质性结束,对于外资乳业品牌影响并不大。据法国达能集团旗下多美滋奶粉内部人士介绍,大部分外资乳业企业的原料都是全球配置资源,他们早已在新西兰、澳大利亚进行了合理布局。
应对
部分中国本土乳制品企业也闻风而动。
“目前,已有部分本土乳企在澳洲布局和投资。”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在不久前举行的G20峰会上,新希望(15.60, 0.74, 4.98%)集团宣布拟在澳大利亚农业与食品领域投资5亿澳元,其中包括备受关注的乳业。这也是迄今为止,首家确定在澳投建万头牧场的国内企业。
12月初,新希望乳业控股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新希望乳业已组建澳洲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执行小组,积极落实集团提出的“迈出国门,整合全球资源,对接中国市场,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农牧产业海外投资理念,推动乳业海外项目工作稳步实施。
此外,11月21日,伊利集团与新西兰相关企业达成两项合作协议,至此伊利在新西兰的总体投资额达到30亿元。这一金额创下了中新两国有史以来投资规模的最高记录,将由此打造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
对此,新西兰贸易部副部长HonToddMcClay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目前新西兰是中国乳制品的最大供应国,出口对于新西兰的繁荣至关重要。中国企业近5年来投资新西兰的步伐不断增大,伊利集团此次的投资就是最好的范例。
飞鹤乳业总裁蔡方良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从长远来看,全球乳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趋势将更加明显。对于本土乳企而言,要尽快推动技术进步、品牌国际化、降低成本,与国外产品面对面,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并由此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内外乳业企业合作机制。
不过,眼下中国似乎更需要建立相关的缓冲机制。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陈渝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国外乳业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只是时间的问题,因此需建立奶粉原料收储制度,要防止乳制品价格过快上涨、过快下跌。因为一旦国外乳制品原料紧张,价格上涨很快会传导到国内。反之,就会出现原料过剩,宰牛倒奶的现象。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