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中国经济发展屡次打破西方的预言,中国食品行业的崛起,让以全球农业及食品相关产业分析见长的荷兰合作银行,判断出现严重偏差。该机构以一年一度发布的“全球乳业20强”在中国闻名。
在荷兰合作银行此前发布的2013年度全球乳业20强排名中,伊利排名第12位。而就在几年前,该机构曾认为中国乳企永远无法进入全球20强。
在这项以销售数据和财务报表作为主要依据的排名中,伊利不仅早已进入20强,而且正向前10强逼近。让国内乳企投资者振奋的是,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伊利领衔的中国食品企业排名还将持续上升。
不过,这对在全球乳业中最重要的中国市场搏杀的外资乳企,并不是好消息。“在中国参与竞争的难度不断加大。”不止一位跨国乳企高管如此表示。
从这个角度而言,伊利4月29日晚压轴公布的2013年年报透露的信息,使国外乳企感受到进一步的压力:本土作战的伊利不仅具备天时、地利等固有优势,在产品结构上也已经具备与跨国公司一较长短的能力。更让国外乳企紧张的是,维持它们长期竞争的全球运作砝码,也正被伊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逐步瓦解。
产品结构趋于“黄金比例”
伊利打开盈利空间
作为中国食品行业特别是乳业的龙头企业,伊利一向以稳健著称。公司此次发布的2013年年报也不例外,全年总营收略高于行业增幅。就伊利现在接近500亿元的体量来说,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显示出伊利对节奏的精准把握。显然,这是长期投资者乐意看到的。也正因此,伊利成为基金当仁不让的重仓股。
如果说伊利营收的平稳增长,在投资者意料之中的话,那么利润的大幅增加则给了投资者意外之喜。尤其在去年原奶价格高企、乳制品制造商整体盈利压力增大的情形下,伊利的业绩更显得难能可贵。“伊利仍能保持净利润高位增长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在于创新能力提升带来的产品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在于多年来集团高效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使公司费用率持续逐年下降。”乳业专家陈连芳表示。
事实上,经过近几年的产品结构升级,伊利目前中高端产品占比已经超过40%。而据专家预测,3年~5年后,中国食品总体消费结构才可能完成由目前的“金字塔型”向“纺锤型”转变,届时中高端产品才会达到这一比例。
中高端产品一度曾是外资乳企极力维护的领地,现在伊利已逐渐与其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而且这种势头在不断延续。另外,瑞银证券近期终端调研显示,2014年一季度金典与金领冠的增长已经超过50%。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