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是,就在几年前,荷兰合作银行曾认为中国乳企永远无法进入全球二十强。该机构以一年一度发布的“全球乳业20强”在中国闻名。
如同中国经济发展屡次打破西方的预言,中国食品行业的崛起,让这家以全球农业及食品相关产业分析见长的机构,判断出现严重偏差。在这项以销售数据和财务报表作为主要依据的排名中,伊利不仅早已进入20强,而且正向前10强无限逼近。让国内乳企投资者振奋的是,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伊利领衔的中国食品企业排名还将持续上升。
产品结构趋于“黄金比例”
伊利一向以稳健著称,此次年报也不例外,总营收略高于行业的增幅。对伊利现在接近500亿的体量来说,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显示出伊利对节奏的精准把握。
如果说伊利营收的平稳增长,在投资者意料之中的话,那么利润的大幅增加则给了投资者惊喜之感。联系到去年原奶价格高企、乳制品制造商整体盈利压力增大,更显得难能可贵。“伊利仍能保持净利润高位增长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在于创新能力提升带来的产品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在于多年来集团高效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使公司费用率持续逐年下降。”乳业专家陈连芳表示。
事实上,经过近几年的产品结构升级,伊利目前中高端产品占比已经超过40%。中高端产品一度曾是外资乳企极力维护的领地,现在伊利已逐渐与其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而且这种势头在不断延续,随伊利年报同时发布的2014年一季报中就可以看出。另外,据瑞银证券近期终端调研也表明,2014年一季度金典与金领冠的增长已经超过50%。
打造“专属”全球乳业体系
众所周知,外资乳业巨头在中国竞争的利器在于能运用全球其他市场的资源,包括国外的奶源以及产品研发、食品检测体系等。由此,建立了“高端”的品牌势能。甚至,在中国也借此与本土的乳企多方合作,让它们成为自身链条中的一环,进而获得额外利益。
伊利并没有走这条看似顺理成章的“终南捷径”,而是以我为主,构筑起属于自己的全球乳业体系。
除了早已为人熟知的新西兰婴幼儿奶粉项目,与斯嘉达、DFA的合作外,伊利还抓住全球化创新的契机,依托基于本土需求创新的独到理解,将国外优势研发资源与自身对接,推动中国与全球双向研发升级,从而回馈中国市场。
今年2月份正式成立的伊利欧洲研发中心就是伊利创新的载体。业界还注意到,伊利还与荷兰顶尖学府瓦赫宁根大学,达成了共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战略协议。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