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最近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倒奶”的情况,可能是受洋奶粉的冲击,有些专家也说中澳自贸区的激励机制可能会对中国的乳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沈丹阳表示,国内乳制品的供求关系实际上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一些地方出现了所谓的“卖奶难”问题,并不一定都是进口的冲击。比如前五年中国乳制品进口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增幅,2013年增幅曾经高达37%,但这期间国内仍出现奶源紧张和抢奶的现象。据海关统计,2014年进口乳制品增长了17.9%,增幅比上一年明显下降,为什么反而出现“卖奶难”,甚至杀牛倒奶的现象呢?据分析,这里面有乳制品国内外价差比较大,国内企业增加使用进口乳制品的因素,跟国内乳制品产业整体水平比较低、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不足可能有很大关系。
沈丹阳称,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担心中澳自贸区一旦签署,会对国内的乳业产生冲击,我们认为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我们也认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过分放大,或者不必过分担忧。
沈丹阳分析称,这是因为在中澳自贸协定谈判中中国已经考虑了在逐步减免关税的同时,对乳制品等产品要给予适当的保护。为了使国内产业能有较长时间来逐步适应,包括乳制品在内的许多产品的关税降税期一般都长达8—10年,而且少数产品还设置了特殊保障机制。这个特殊保障机制就像一个安全阀,一旦进口数量超过规定的上限就不再实施自贸区的税率,而是恢复实施正常的最惠国税率。不仅如此,降税期结束之后,这个机制还要再保留几年,在确认降税对国内产业没有产生冲击之后才最终结束。关于乳制品,中澳双方的谈判结果是:包括奶粉等在内,中国目前对主要乳制品实施的10%—20%的关税将分9—11年才逐步降为零,其中奶粉还特别保留了特殊保障机制。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