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在于,这一次新西兰的牛奶产量减少是否会最终把中国国内的奶价拉回去?笔者看来,就目前的情况看,很大的可能是未必,因为时势已经变了,而最大的变化在于欧盟牛奶生产配额的取消,以及国内大型乳企自有奶源规模的扩大。
但当我们将目光转向欧盟,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场景。欧盟这几年一直在世界乳制品出口中排名第二,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压抑产能后的结果,因为之前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欧盟区一直对各国的产奶有限额,超过就要罚钱。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国家都被罚过,乳制品生产大国德国、荷兰、爱尔兰、法国等更是经常被罚。这一项让几乎所有欧洲乳制品企业都恨得牙痒痒的限额制度在今年已成为历史,这意味着压抑了多年的欧盟区牛奶产能将被释放出来,欧洲的几大乳业集团,如德国的DM K,法国的达能,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提前布局,为的就是限额解除之后的扩产。
一方面是新西兰的小幅减产,另一方面是欧盟的大幅增产,那么很有可能造成的结果就是全球乳制品供给总量维持不变甚至增加,那么在短时间内,不难想象奶价大幅反弹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更加吊诡的是,欧盟区的乳制品需求已经萎靡了10多年,这些欧洲乳业巨头拼命生产出来的牛奶和奶粉要卖给谁?只能是卖给新兴市场,其中主要是中国。以前光新西兰牛奶就把国内奶农折腾得够呛,现在又进来一个嗷嗷供奶的欧盟,国内奶农的处境就不难想象了。
国内奶农的日子不好过,倒奶杀牛的情况就难以避免,可以预计接下来中国国内的存栏量肯定会下降。长期来看,规模较小的散养奶农会基本在市场上绝迹,留下来的是大规模的牧场以及来自国外的奶源。换句话说,企业将更多依赖于国外的奶源,,而且随着散户的退出,以及国内乳制品需求的激增,国内乳企对于国外奶源的依存度将不断增强。
如此,就面临两个问题,首先是定价权最终归谁,一方面是国内企业对于国外奶源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是国外的这些牛奶若不卖给中国,别的地儿也消化不了,这其中的博弈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许蒙牛或伊利这些本身既在国内有大规模自有牧场又走向国际扩张的大型乳企能有较高的定价权。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国际乳制品价格与国内价格的联动性将极大增强,换句话说,国际乳业市场感冒与国内乳业打喷嚏的间隔时间将缩短,这其中是好是坏只能让时间来解答。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