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远赴荷兰,采访了荷兰相关乳企、专家以及第三方实验室等,对荷兰上百年形成的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合作社一体化经营模式”进行了调研。
荷兰皇家菲仕兰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郝瀚思认为,荷兰会员农场合作社模式可对中国乳业发展产生启发。实际上,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乳业在生产技术、生产设备方面已经非常先进,与乳业发达国家没有太大距离,更多问题在于管理方面。
奶农与企业利益捆绑
数据显示,荷兰最大的乳企菲仕兰的牧场和鲜奶产量占到荷兰全国的80%左右,2013年销售额114亿欧元,中国消费者熟悉的是旗下美素佳儿婴幼儿配方奶粉。相关数据显示,在进口洋奶粉中,美素佳儿排名第五,其他4位是惠氏、美赞臣、多美滋、雅培。
菲仕兰公司内部构建了一个严格捆绑的共同利益机制和会员奶农、合作社董事会、公司管理层三方互相制约的合作机制。这与中国乳业的管理有本质的不同。
菲仕兰公司管理着荷兰、德国、比利时3个国家的14000多户会员农场 ,共计近20000名会员奶农,会员奶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公司治理。
在菲仕兰公司,5000万欧元以上、1亿欧元以下的投资决策由合作社监事会决定,超过1亿欧元的投资决策则需通过会员股东大会决定。
菲仕兰公司一位家庭牧场农场主CeesWantenaar告诉记者,会员农场拥有一定义务,牛奶全部卖给公司;参与公司融资项目,必须将自己所分得的部分利润投入到公司的再发展项目中去;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
“除了义务之外,我们也有权利,权利就是所有牛奶供应给菲仕兰,比如欧洲的产奶配额取消,农场多产的牛奶,菲仕兰公司必须全部买进。”Wantenaar说,根据市场行情每月有一个对会员农场所供牛奶的保底收购价,每年要将公司盈利的30%给会员发放绩效分红,同时20%的盈利以固定会员债券形式发放。
简单说来,荷兰合作社模式将农民通过合作社组织联合起来,控股跨国食品公司,分享工业和商业环节的利润。
而在中国,散户奶农与乳企的发展、利润等并没有直接关系,而仅仅只有原奶的买卖关系,这种没有利益捆绑的结果就是,奶农并不关心企业的发展。
在到农场调研时,CeesWantenaar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荷兰有19000多家牧场,共有150万头奶牛,生产120亿公斤的牛奶,荷兰农场的平均奶牛的数量,一般都是160头左右(存栏量),每个家庭牧场的泌乳牛平均数量在85头左右。“每个家庭牧场平均的牛奶产量是60万公斤左右,每头牛平均是8063公斤。”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