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90px

670*90px
960*182px

奶业困局如何破解?模式转型升级为正道

来源:中国乳业新闻网 | 作者:佚名 | 2015年1月21日() |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近期,国内一些地方出现奶农“倒奶”问题,经过媒体的大量报道俨然已演化成中国奶业的一场危机,在各类探讨“倒奶”问题成因和解决之道的报道中,也出现了不少“杂音”。比如,一些养牛散户把“倒奶”归因于乳企的拒收。此外,有所谓的“专家”在接受采访时称,当前我国液态奶消费中低温奶比重偏低的产品结构是造成奶农“倒奶”的重要原因,并且鼓吹大力推广巴氏杀菌的低温奶。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为此,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和采访多位权威专家,探究在养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背景下奶农的时代新角色,以及真正适合中国乳品消费市场且有利于中国乳业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结构,以此还原事件的真相。

  错误归因“乳企拒收”实乃缘木求鱼

  将奶农“倒奶”现象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乳业的拒收,是对中国奶业市场的误读。分析此次“倒奶”现象的成因,客观地看,这应该是中国乳业在提档升级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凸显了国内奶牛养殖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目前,国家在加大力气推动奶牛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但散养户仍占有一定的比重。散养户由于缺乏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理念,养殖效益明显偏低,很难消化近些年饲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再加上对奶牛疫病防治不力和生鲜乳质量把控不严,生产出的原料奶常常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前些年国内市场缺原奶时,散养户还可通过向中小型乳企销售度日,但随着近年乳制品销量的整体走低,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 散养户供应的原本品质上就不高的原奶自然成为市场最先被淘汰的部分。

  一位业内观察人士表示,“其实,对于散养户而言,由于原料奶的品质问题,他们始终没有稳定的、可靠的销售渠道。早期,由于一些地方性中小乳企尚能在夹缝中存在,他们成为了大量散养户的原料奶的主要收购方。近年来,行业竞争不断加强,消费者对乳品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这导致地方性中小乳企失去了最后的生存空间。因此,散养户面临"倒奶"的窘境就不难理解。”

  对于奶农的出路,乳业专家表示,“规模化、集约化是奶业养殖的发展方向,直接决定着原料奶的品质以及养殖户的市场竞争力。奶农唯有改变既有的发展模式,融入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模式之中,才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要真正实现这种模式,大型乳企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大有可为,重点是建立一种乳企和奶农的新型关系。而伊利等大型乳企已经为此探索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

  为了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在中国乳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伊利、光明、三元等国内大型乳企一方面加快发展自有奶源,另一方面还积极带动奶农从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的方向转变,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植,使不少奶牛养殖户发展成为标准化的家庭牧场。养殖户在伊利的带动下不断发展壮大,走上致富之路。仅以伊利为例,该企业始终从严把关原料奶质量,并且积极投入众多资源,帮助奶农实现现代化转型,走上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道路,不断增加奶农的经济收益。据了解,伊利积极帮助奶农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牧场,建立标准化牛舍、卧床、恒温饮水槽等硬件,同时主动面向奶农推广标准化养殖操作规范,更通过开设奶牛田间学校、引入联合国模式,对奶农进行科学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同时,伊利还大力推广全混合日粮搅拌车和全株青贮,并且累计发放融资款100亿元以上,帮助奶农购牛以及改善硬件等等。上述有效的举措使得奶牛的单产显著提高,原料奶的质量达到甚至超过欧美标准,经济效益获得大幅提升。对此,业内人士评价道,伊利在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方面的作为,成功打造出中国奶源建设的样本,对乳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123

上篇:

下篇:

来源(中国乳业新闻网) 作者(佚名) 阅读()
相关内容
    contact us电话:0931-2129298 2124602 2124606  传真:0931-2134318  地址: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定西南路225号(730000)
    100*100px
    Copyright @ 2013-  陇ICP备2021001777号 版权所有:中国干酪素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3001020000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