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欧洲配额放开,还是美国乳品全面登陆,国际融合下的中国乳业面临破茧重生:
首先,在欧洲乳品竞争的重压下,国内乳企才会“穷则思变”,加快产业升级转型。以奶牛养殖为例,目前国内规模化牧场养殖成本高,造成原奶价格高于欧洲,牧场平均收购价比欧洲主要国家原奶价格高30%-40%。随着中国规模化养殖配套产业体系的发展,养殖成本大幅下降将是必然趋势,届时与欧洲在奶源的成本差距将不复存在。
其次,,欧洲与中国贸易关系加深,不仅让国内消费者获得实惠,也为中国乳业欧洲投资扩张提供便利。相互融合的结果,就是让国内企业迅速缩小与欧洲乳企的差距。伊利、光明、三元的战略是“走出去”,蒙牛、贝因美的战略是“引进来”,短期可减少中外乳品贸易摩擦,长期推动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实力。
继新西兰之后,中国乳业资本下一个海外扩张的方向将在欧洲,而且规模更大。企业不仅看中欧洲是现代乳业发源地,拥有成熟的产品和品牌,未来更看中的是中欧全面贸易带来的政策、规模等红利,争取在世界乳品资源的配置和控制上掌握主动。
因此,对欧洲乳品生产配额放开不必过于悲观。在当前发展下,一是建议乳企加快在欧洲的投资和布局,政府给予贷款、保险、咨询、安保等方面支持;二是政府主导,企业加快低温乳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加快乳品生产、包装、储运等标准重新修订,减少漏洞,提升国内乳品品质和安全;四是围绕乳品价格下降趋势,企业加快新型商业模式和渠道构建,实现线上、线下统一。
长期来看,低温化和服务化将是未来中国乳企制胜的两大“法宝”。推动低温乳品的发展,打造专业的储、运、销冷链渠道,构建新渠道壁垒。在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婴幼儿奶粉方面,降低奶粉价格的同时,通过服务化提升附加值,不仅有助于缩小与进口奶粉价格差距,而且可帮助恢复消费者信心。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