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曾经预测称,“未来的大数据将成为新的财富高地,其价值可能会堪比石油”,大数据之父维克托也乐观地表示,数据列入企业资产负债表只是时间问题。在工程机械行业,对设备数据的掌控和分析能力同样也成为制造商竞争优势中不可或缺的板块,以小松引以为傲的康查士系统为例,它就是通过采集小松设备上的数据,开展大数据分析和应用,为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积累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设备数据权属之争
伴随着行业深度进入e 时代,工程机械设备的发动机也已经全部改为电喷和共轨,以满足越来越严格的排放要求。设备的控制装置都安装了电脑版,控制设备的动力输出和匹配设定的功率曲线变得更加简单,设备上还安装了各种传感器和监控装置,实时监视设备的运行状态并提供报警信息。这本来应该是工程机械行业万物互联的最佳时机,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为用户提供设备运行状况和维修保养建议,为客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首先制造商的设备监控系统并非开放的系统,只有制造商和代理商才能通过专用设备读取数据,这些宝贵的设备运行数据并没有向用户开放。其次,包括GPS 和传感器在内的装置更多是被用来避免制造商和代理商在信用销售上的债权风险。一旦用户不按时还按揭款,制造商和代理商就可以找到设备,甚至通过远程遥控将设备的动力系统关闭。如果说制造商、代理商通过GPS 来锁定设备管控债权尚且情有可原,那么客户买单的各种传感器和监控装置原本可以帮助用户监控和管理自己的设备,但是目前几乎没有哪个制造商给用户开放设备的监测数据。近期,国内几个港务局用户希望制造商能开放装载设备(比如:装载机和挖掘机)的通讯端口和数据,以便港口能够用自己开发的系统管理这些设备,但却遭到了拒绝。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设备上的传感器和监控装置是客户买单,且设备的所有权属于客户(所有权保留的除外),为什么设备运作所产生的数据却被制造商所独享?设备上的数据究竟属于谁?
这里就需要搞清楚设备、传感器和监控装置、设备数据之间的关系了。首先,设备数据来自于传感器和监控装置对设备运转时各项参数的采集,因此,传感器和监控装置只是中间设备,数据的本源来自于设备本身以及使用它的客户。其次,一些传感器和监控装置并非设备操作所必须,之所以成为标配完全是制造商为了获取数据和遥控设备所搭售,但终端用户却为制造商的需求支付了费用。最后,尽管制造商会在标准合同中注明用户授权其可以随时远程采集设备数据,但从未说明用户是否可以自行或授权第三方读取并使用这些数据。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