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乳制品行业龙头企业为例,2012年原奶收购价约3.5元/千克,今年均价约4.5元/公斤,同比上涨接近30%。2013年下半年,原奶收购价高达4.8-4.9元/公斤,接近5块钱。
三聚氰胺后,大企业为规避食品安全问题,普遍减少了散养户的原奶收购量(从呼和浩特奶站数量的迅速减少也可以看出),同时,对散户的收购价格也显著低于规模牧场。政府鼓励规模养殖,政策较多倾斜规模牧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收入来源增加,相比打工收入、种植补贴等,奶牛养殖缺乏吸引力。
奶业产业链很长,涉及饲料、良种推广、养殖、牛奶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任何环节利益不协调,都会影响最终的奶制品质量。2008年三聚氰胺,即是奶业产业链中养殖环节利润被过度压低的后果(我国奶牛养殖分散,面对下游集中度高的强势加工商,散养户基本上没有议价能力)。根据行业内人士粗略测算,上游奶源建设资金投入是下游加工厂建设的10倍左右,同时面临较高的原奶价格波动风险、疫病风险等,回报率较低。
长期看,只有使奶农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建立合理的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原奶价格大幅波动、奶荒的发生,保障乳制品食品安全。全球主要产奶地区,新西兰、欧盟基本上都是奶业合作社绑定上下游利益,澳大利亚、美国一种是奶业合作社形式,另一种是只专注下游加工、销售环节。
2001年,新西兰乳品局与新西兰乳品集团、Kiwi合作乳品公司合并,成立了新西兰最大的乳业集团公司恒天然。恒天然由占全国90%的奶农共同拥有,拥有10500名新西兰农场主股东,每年生产约160亿升牛奶。恒天然奶牛数量接近400万头,平均每个牧场养殖规模约376头,基本上都是草地放养。
养殖规模:欧盟平均奶牛养殖规模约为30-50头左右,以家庭奶牛场为主。欧盟主要奶业生产国90%以上的奶农,都是各类奶业合作社的成员。组建加入奶业合作社,奶农即是合作社股东,也是乳制品加工企业股东,可以享受到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这个利益高度一致的完整产业链,是欧盟小规模奶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2012年,美国原奶产量9086万吨,全球占比约五分之一。养殖规模:美国平均每个牧场养殖规模约为250头,基本上都是家庭牧场。美国奶牛平均单产9吨以上,从70年代至今,单产提高了一倍以上。美国原奶收购、加工、销售企业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上游为主、连结众多家庭牧场的企业,类似新西兰、欧盟的奶农合作社的形式。另一种是下游为主、更注重品牌和渠道的加工企业。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