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90px

670*90px
960*182px

我国乳业70年间经历了啥:翻185倍 从“奢侈品”到“天天见”

来源:中国奶制品网 | 作者:中国奶制品网 | 2020年10月28日() |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2000年后,乳制品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在经历了一段产能过剩的结构性改革后,市场整体运营状况有了巨大的好转,人们对于乳制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其中,占据主要市场的液体乳以年均60%的速度快速增长。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奶牛饲养和原料奶的质量水平、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检验手段得到大幅提升的新发展阶段,中国乳业在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后,体量增长突飞猛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查询近年来的数据发现,2016年,我国奶类总产量高达3712万吨,与1949年的20万吨相比增长了185倍。截至2018年11月,我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共有589家,与1949年的4家相比足足增长了147倍。

从企业单日供应液体奶体量的增长情况看,1978年,北京、上海生产的消毒牛奶(鲜奶、低温奶)分别大约在80吨、130吨左右。到了2016年,以北京三元等几个生产低温奶的企业估算,北京市场每天的液体奶供应达到250吨,上海大约在540吨左右,均翻了几番。

“从养牛、成立小型加工厂,到发展现代化工厂,我们乳品企业的发展史也是中国乳业发展的一面镜子。” 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景海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

在回忆过去十年间的乳企发展时,宋昆冈认为,“数量减少、规模增大”是一大特点。他感慨道,“乳品行业的这些企业一批批地没了,又一批批地新建起来,这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

2007年,中国的乳制品企业近1600家,是目前企业总量的近三倍。由于以前的企业规模很小,技术装备水平差,所以部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被自然淘汰,而保留下来的企业和新企业都在向大规模企业发展,这就导致了我国乳企数量在减少。

企业数量的减少,意味着市场集中度有所提高,市场份额开始转向品牌知名度高、实力强、规模效益显著的大企业。尤其部分大型乳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扩大了规模,加强了对奶源以及销售渠道的控制。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这种集中趋势将更加明显。全国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于一线品牌,区域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于强势品牌。而对于在产品和渠道层面均无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来说,或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有趣的是,回看七十年前会发现,过去乳品“走进来”的多,而如今,借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东风,伊利、蒙牛、光明、君乐宝、飞鹤等一批中国乳企正在不断加快国际化的步伐,扬帆出海,积极“走出去”。

作为“走出去”的典型企业之一,成为国际化的乳业品牌是从蒙牛集团诞生之初就设立的目标。在蒙牛创始的第一天,创始人牛根生就提出了内蒙牛、中国牛、世界牛的大目标。如今回首往昔,实际上蒙牛已经完成了内蒙牛和中国牛,正在向世界迈进。

上篇:

下篇:

来源(中国奶制品网) 作者(中国奶制品网) 阅读()
相关内容
    contact us电话:0931-2129298 2124602 2124606  传真:0931-2134318  地址: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定西南路225号(730000)
    100*100px
    Copyright @ 2013-  陇ICP备2021001777号 版权所有:中国干酪素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3001020000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