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乳粉注定成为这个悲情的战场,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是一个里程碑,这一轰动全球的丑闻刺穿了中国消费者脆弱的心理防线,推倒了公众食品安全信心的多米诺骨牌。而香港和其他一些国家、地区的限购令则很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政府颜面扫地也意味着婴幼儿乳粉安全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
如此说来,各路精英不约而同的将目光锁定在婴幼儿乳粉身上也就顺理成章,因为选择这里作为突破口既符合舆论诉求,也具备政府需要的象征意义,甚至还带有"国货当自强"的民粹色彩,可谓"一石三鸟".另外,婴幼儿乳粉如同监管武器试验场,成为整个食品安全体系"投石问路"里的那块可怜的石头。
其实政府曾经试图通过相对温和的"舆论引导"来重建公众对国产乳品的信心,但是操之过急,时机、方式方法都有些问题。说"国产奶合格率99%以上",人们追问"剩下的1%呢";说"我孙子也喝国产奶",结果变成"谁喝谁是孙子",任何为国产奶的"辩护"都会招来漫天口水或者幸灾乐祸的嘲笑。最终在舆论和政绩的双重压力之下,政府走上了"加强监管"的不归路。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来针对婴幼儿乳粉的"新政"频出,其密集程度已经不能用"靴子落地"来形容,简直就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各部委出台的为婴幼儿乳粉"量身定做"的政策不下十个,如果算上地方上的"政策落实",那就多如牛毛。对乳品企业的管控也已经覆盖全产业链,具体到用什么工艺、能不能分装贴牌、在哪卖,各种审查、备案的要求一大箩筐,甚至婴幼儿乳粉破天荒的要写进《 食品安全法》。食品业界一片茫然:"他们到底想干啥?"
有些政策也显得如同儿戏,比如前不久的"奶粉进药店",目前来看已经沦为笑柄,开张一天就因"机器故障"停止运行,根本来不及和市场较劲就已经败下阵来。其实频繁出台的乳品政策恰恰映射出政府在整个食品安全监管上的极度焦虑和矛盾:一方面对行政干预能力信心满满,急于有所突破,做出政绩;另一方面使出浑身解数,市场却不买账甚至产生逆反情绪,多少让政府感到无所适从、恼羞成怒甚至产生自卑感,反过来更驱使它以更严厉的措施保全其威严。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