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傍晚都有收奶的车来收奶,现在随着挤奶和存储奶技术的发达,全程低温保存,有利于保证牛奶的质量。”王金海告诉记者,生产的牛奶每天都会送到泰安的蒙牛加工厂去。
王金海说,现在这样的挤奶方式确实方便,也安全卫生,一次可以给30头牛挤奶。
接生
忙活两个多小时迎来“三丫头”
在采访过程中,正好赶上奶牛养殖户韩文明家的母牛下崽,记者意外地体验了一把“接生婆”。
19日中午时分,王金海家对面的养牛户韩文明过来对王金海说,他家的29号奶牛不吃饭了,尾巴也翘起来,韩文明根据十年的奶牛养殖经验断定它快要生了,“奶牛生小牛很费工夫,不过它是第三胎,只要胎位正了,应该很顺利。”
临近下午2时,“准妈妈”29号奶牛开始在牛场里来回溜达,寻找中意的“产房”。最终,它在水泥柱旁边趴下,终于可以安稳地生产了。
大约过了十几分钟,韩文明的妻子赵女士喊他赶紧拿水桶和绳子过去,“前蹄子已经出来了,快过来看看。”他赶紧跑到29号旁边观察。“它这样生还得三个多小时小牛才能出来,还是用绳子把小牛拉出来吧。”韩文明快速将绳子绑在小牛的前腿上,和前来帮忙的村民一起用力将小牛拉了出来。
“是头母牛,我们这两个多小时光忙活你这小东西了。”韩文明的妻子舒了一口气,前来帮忙的村民也纷纷表示祝贺。韩文明对刚出生的“三丫头”很满意,“它得有80来斤重,体重还算可以”。
变化
从自家养牛走上托牛所模式
王金海从1995年开始养殖奶牛,到现在已经有19个年头,规模也由原来的5头牛发展到现在的72头。
“受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有人放弃养奶牛,也有二三十户坚持下来。后来托牛所建成以后,我们全家搬进来养牛,一直到现在。”王金海告诉记者,现在养牛的方式跟以往有所不同,养牛户都在托牛所中,封闭式管理,养牛人在托牛所提供的宿舍里面住。
昌乐茂园奶牛合作社理事长张效英告诉记者,从2004年起,她开始接触奶牛行业,最初经营着一家奶站。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她觉得奶牛养殖应该走统一管理、定向销售的路子,于是投资上千万元建成了现在的托牛所,占地120亩,有20多家奶牛养殖户,共有奶牛800多头。
记者了解到,养殖户可以免费使用托牛所里的牛圈、宿舍以及挤奶设施,牛奶也由蒙牛企业统一收购,托牛所赚取部分差价。
王金海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的牛奶售价要比外面的高不少,“奶牛产的奶质量可靠,收购有保障,奶农们也有了盼头。”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