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笔者看来,这正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阵痛期”导致产业调整出现的一个局部现象,应该引起重视但不应夸大其负面影响。“倒奶”现象诱因多元但更多的是内因,凸显出我国乳品产业现有生产经营格局的落后和产销机制不畅,倒逼乳品产业优化升级和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就乳品产业的长远发展和国人的健康来看是利大于弊。
“倒奶”不是普遍现象。从媒体报道综合来看,“倒奶”现象涉及的仅是部分奶农和少量鲜奶,而这些奶农往往是散养户,经营管理不规范、生产成本高、议价能力低、竞争能力弱、生存空间小。对散户奶农“卖奶难”、“倒奶”的窘境和无奈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同情,但“倒奶”作为一种非典型性过剩的外在表现,是市场经济的常态过程,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必然性、多发性且无关“主义”之争,这是市场之手的自我调节手段,体现出了我国乳品产业的升级渴求。
洋奶降价并非唯一诱因。商务部表示,前几年进口乳品增幅较大时期国内仍出现奶源紧张和抢奶的现象,近一年进口乳品增幅明显下降却频传“卖奶难”、“杀牛倒奶”的消息,其中除了乳品国内外价差较大原因外,跟国内乳品产业整体水平比较低、消费者对国产乳品信心不足或有很大关系。要扭转这一局面需奶企、奶农直面市场竞争、提高乳品质量,而经济壁垒只会导致国内乳业利益固化、退回到无序时代,于产业发展无益,于奶农无益,于为国人提供高质奶品无益。
奶农奶企关系失衡。当全球原奶价格暴跌时,我国乳业难以独善其身,加之我国奶农与奶企间关系失衡,奶企掌控生鲜乳的收购权和定价权,当进口乳品降价和自控奶源大幅提高时,对奶企来说,无论是从经济成本还是质量风险上考量,“遗弃”奶农就成为最合适的选择。
市场化难避逐利性。一边奶农杀牛倒奶,一边国人痛饮进口大包粉还原奶,这正是中国乳业悲哀的真实写照,究其原因,市场的逐利本性是根源。低温鲜奶比常温奶(还原奶)营养丰富但保质期短、成本高,而国内大多消费者对此认知甚少,乳品行业出现的“美国大杏仁”式的误导很可能是奶企的主动选择而并非消费者的选择——低价进口还原奶充斥国内乳业市场就理所当然,最终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这也是发达国家巴氏奶消费占比90%以上、我国却仅30%左右的重要原因。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