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奶源供给越来越少,另一个更关键问题是,一线品牌在国内降低奶源基地时,大部分用国外奶源,还能在中国立足吗?“十三五”奶源规划出台很及时,站位也很高,但现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扭转整个行业的趋势。
就中国乳企来说,原来依托于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现在依托国外的原料和中国的市场,因为中国的养殖成本高。那么,中国的牧业就出现失守状态,以此传导下一步可能乳业也会失守。那么,就会从跨国背奶粉,转变为跨国背牛奶。
对于中国目前中小型牧场大量退出的问题,事实上是利益连接机制出了问题。
目前,中国的中小牧场成本高、效率低是普遍现象。一头奶牛普遍一天的生活成本是140元左右。国外的成本非常低,首先不用圈养,天然牧场,饲料一部分来自天然草场,光这两方面成本就会下降很多。
传导至牛奶成本,国内的牛奶成本几乎比国外高50%。比如新西兰的牛奶成本是2.6元左右,国内牛奶成本价是3.5元左右,而收奶价格是3.4元左右,所以基本是全行业亏损。而人家新西兰还能够有利润。
由于国外乳品价格非常低廉,加之国内复原乳(注:奶粉勾兑还原而成的牛奶)盛行,乳企都在疯狂购买进口大包粉,导致国内奶源销路受阻。仅仅几年时间,国内奶源就从“供不应求”变成了“供过于求”,长此以往,中国奶源的供应就会被挤压。
所以,中国乳业的整个上游产业竞争力跟国外乳企没法比。
牧场成本过高
目前,奶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比并不高,只达0.5%。整个奶业是农业的附属产业,下游连着加工品牌市场,上游连着种植,养殖,农户,所以它是一个中轴产业。一度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的发达程度,就看奶业、草业,奶业是整个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如美国,奶业很发达,草业如苜蓿草、叶脉草种植也很发达,这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说明这个产业发展很好。
因此,要扭转这一现状,就必须解决牧场成本高、效率低这两个问题,中国的牧业就能生存下来,乳业的基础就还在。这是一个整体产业设计的问题,比如牧场,首先要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有兽医中心,繁育中心,供应链中心,信息化中心。
国外为什么养殖成本低?因为上述这些中心都已经发展为社会化服务模式,牧场把牧场养殖的事儿做好,养牛的只管养牛,配种的有配种公司,保健的有保健公司,国家会给社会化服务体系大量补贴。虽然是社会化,但国家建起了这一体系,这样成本就会很低。中国现在是企业办社会,很多方面比较薄弱,所以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政府的政策要对接,兽医要自己养,配种员也要养,成本很高。成本高最终是牛奶的生产制造成本高,丧失了国际竞争力。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