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以下简称PAEs)是一类常见的塑化剂,广泛应用在塑料制品和食品包装材料中。同时作为全球性的食品和环境有机污染物,PAEs已经在水、土壤、空气中普遍存在并富集在各类食品中。动物实验表明,长期摄入PAEs可造成生殖和发育障碍。
中国目前塑化剂暴露的范围有多大,是否已经到了危害健康的临界点?答案并不明晰,这些信息大多隐藏在学者发表的论文中、决策者的案头上和未经公开的评估报告里。
2014年6月27日上午九点,国家卫计委官网悄然发布了备受公众关注的白酒中塑化剂风险评估结果。这是2012年酒鬼酒塑化剂风波以来,有关部门首次公开相关信息。这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塑化剂问题走向社会共治的开端。
遗憾的是,消费者看到的只是基于白酒评估的“小报告”。
南方周末记者获悉,由于在环境和食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广泛迁移,目前塑化剂已经普遍存在于各类食物中。因此在开展白酒评估的同时,国家级的评估机构还收集了谷类、蔬菜、乳类、禽畜肉类、水产品、饮用水、蛋类、饮料、方便面、植物油、果冻、调味料等各类食品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的含量数据,以评价消费者的塑化剂总体暴露水平,这被称为“大报告”。此外,与白酒一样,食用油也是被评估的重点项目。
但是,无论是“大报告”还是关于食用油的“子报告”都并未与白酒塑化剂问题一并公开。对此,官方的口径是“报告尚未全部完成,还要等负责人签字”。
重要的是,完成的评估报告也未必公开,塑化剂更像是一个亟待各方撬开的“黑匣”。
2012年,研究食品中塑化剂问题长达19年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接受了上海市相关部门委托,对上海居民的塑化剂总量暴露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我已经如期递交。”厉曙光说。但是否要向市民公开或何时公开这个结果,却不是学者们能够决定的。
被“申请公开”的信息
和很多消费者一样,高承才等来的白酒塑化剂的评估结果可谓“姗姗来迟”。
2014年4月6日,这位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郑州分所的律师将一纸《信息公开申请》快递给国家卫计委,要求对方公开白酒塑化剂含量的风险评估值。在“用途”一栏,高承才填的是“生活所需”。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