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随着台湾塑化剂和白酒塑化剂事件的影响,塑化剂问题已成“显学”,普通消费者也可以通过搜索专业难懂的学术文章来管窥身边的塑化剂风险,特别是针对女性和儿童等敏感人群。
仅以2014年最新发表的几篇针对长三角地区的学术论文为例。
——儿童是受到塑化剂影响最大的敏感人群。浙江省食药检验研究院胡磊等检测了浙江11个地市儿童口服液中塑化剂残留情况,结果塑化剂检出率 33.3%,其中一批样品DEHP含量较高,达4.1mg/kg,超过卫生部相关文件规定的限度1.5mg/kg。
——塑化剂可能通过母体影响子代健康。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杨柳等对上海两所高校的女大学生使用的99种化妆品进行检测,共检测出10种PAEs,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DEP(塑化剂的一种),检出率高达48.5%。而化妆品中不允许使用的DBP和DEHP分别有3种和2种化妆品被检出,检出率分别为3%和2%。
——最常见的饮用水也不能幸免。苏州市疾控中心张付刚等对苏州的饮用水进行检测,除一家水厂外,大多未检出PAEs,而来自合肥的一项类似研究却显示各采样点均有6种塑化剂被检出。
如果以这些文章为依据,列个塑化剂清单,中药、水产品、蔬菜、肉蛋奶、植物油……你会发现塑化剂几乎污染了所有食品和日用品。
“去塑化”需公开透明
目前,塑化剂的研究有个特点,一般都是针对某一类产品做单一评估,因此结论通常是:受到塑化剂污染,但不存在健康风险。
不过,由于塑化剂问题普遍存在,最大的风险来自未知的“总量暴露”,即从不同食品或渠道摄入的塑化剂总量。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张蕴晖研究塑化剂问题多年,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做过总量暴露评估的学者。
2007年,在一项针对长三角地区的研究中,张蕴晖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当地居民DBP总摄入量为14.8μg/(kg·d),其中90%来自食物。这意味着,按体重60kg算,一个人每天DBP摄入是0.88mg。这一结果超出了此次卫计委公布的塑化剂健康指导值——此次公布的结果称“DBP的毒性较大,对于60kg体重的人来讲,每天摄入0.6mg的DBP是安全的”。
2012年,张蕴晖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总量暴露的论文,这一次研究地域从地方扩展至全国。
结果显示,过去10年里,空气中DEHP含量随时间发展递增,其中广东和东北地区污染较严重。此外,珠江角成人PAEs总量和DEHP摄入量分别为128.63和61.29μg/(kg·d),明显高于长三角地区。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