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喝酒。”高承才说,“我有权利知道这个与我相关的评估结果。”
南方周末记者从多个渠道了解到,此次评估结果的公布与这封信息公开函直接相关。
与普通消费者一样,高承才是通过2012年年底的“酒鬼酒事件”开始关注塑化剂问题的。他觉得不解的是,2011年6月,原卫生部曾发布了《关于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其中规定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mg/kg和0.3mg/kg。
但是高承才发现,白酒塑化剂风波之后,这个值似乎不再被作为执法依据。而来自白酒行业的信息显示,有关部门将采用另一个风险评估值来提示食品安全风险,但这个值具体是什么,却迟迟没有公布。
2013年11月28日,高承才从国家食药总局发布的一份通知中意外发现,卫计委已经向国家食药总局等部门通报了白酒塑化剂含量的风险评估值,白酒企业也都掌握了这个结果,唯有消费者毫不知情。
最终,高承才决定申请信息公开。2014年4月28日,卫计委给他的书面回复称将“延期答复”,因为涉及第三方利益,必须征询更高规格部门的意见。高承才就此准备提起行政诉讼。5月底,一位卫计委官员打来电话,请他不要着急,“或许很快就会公开”。
一个月后,高承才期待已久的答案终于揭晓。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根据评估结果认为,白酒中DEHP和DBP的含量分别在5mg/kg和1mg/kg以下时,对饮酒者的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这个值高于此前公布的最大残留量,这意味着即使是当年“超最大残留量”的酒鬼酒,也不被认为具有健康风险。
此次信息公开,并没有出现有关部门担心的社会风险,相反,白酒行业这个“第三方”倒是挺欢迎。
“这有助于人们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塑化剂到底有多大影响。”四川泸州一家知名酒企的负责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塑化剂问题对白酒产业的冲击并不大,其影响远小于“八项规定”。
不公开,就是有问题?
卫计委在通报风险评估值的同时,还附上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提供的详细解读。高承才觉得挺满意,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他明白了白酒中的塑化剂不是非法添加,而是来自塑料管道等食品材料的迁移。
“要是能及时公开,不拖这么长时间就更好了。”高承才说。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无论是参与国家级还是地方委托研究的学者,大多主张向消费者公开塑化剂的评估结果。“尽管存在一些风险,但还没到引发恐慌的程度。”有些学者担心,藏着掖着反而会让公众倒过来理解——不公开,就是有问题。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