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两篇文章也存在局限性,比如样本量不够大,数据不够权威。”张蕴晖说,比如饮用水中塑化剂是非强制性检测项目。这些周期性数据只有官方有,研究者拿不到,公众更无从知晓。
但学界能够明确的是,塑化剂对健康的潜在风险。
2005年,国际学术界首次报道,尿液中的塑化剂含量与新生男婴的肛殖距缩短有相关性。这是民间传说塑化剂会使男人“雌性化”的科学由来。
张蕴晖在上海等地所做的敏感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塑化剂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和男孩青春期的延迟都具有相关性。
对一位有11岁女儿的母亲来说,张蕴晖能做的只是让自己的孩子少接触塑料制品,坚持用玻璃杯喝水。但作为学者她认为公开透明是解决塑化剂危机的根本之道。
这一观点甚至在她的一项研究中得到印证。张蕴晖团队曾检测过上海学龄期儿童体内塑化剂的暴露情况,两次检测的时间点恰好在塑化剂事件被媒体曝光前后。她发现,事件发生之后,儿童体内的塑化剂含量明显在降低。这或许跟一些产业“去塑化”以及家长重视有关。
“科学家做风险评估,政府做风险管理,但更重要的是针对公众的风险交流。”张蕴晖说,“你的研究成果要让公众知道,政府的举措也要公开透明,才能根本改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