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乳定价应该“商量着来”,养殖者要增强风险意识
本报记者:奶牛养殖是奶业的基础。奶牛养殖属于大农业范畴,而农业本来就是弱势产业,其收益受天气、交通、消费、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波动性较大,该怎样降低奶牛养殖业的风险?
刘亚男:与国外相比,我们的奶牛养殖成本偏高。有调查显示,在欧美、澳洲等主要产奶国,大多以家庭牧场模式养奶牛,饲料也以牧场里的青草为主,这意味着奶农可以省去大部分饲料成本。而在我国,以干草为主的饲料占到生鲜乳成本的七成,该怎样降低养殖成本,值得养殖者和管理部门研究。
刘文科:生鲜乳价格是奶牛养殖业的指挥棒,应该把价格问题理顺。我建议设立第三方生鲜乳检测和定价机构。在适当时候,推行第三方生鲜乳检测,切实保护奶农的利益,而不是完全依赖乳企的自有数据决定奶农的产品质量和价格。
袁运生:应完善生鲜乳价格协调机制,平衡各方利益,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建议召开省级生鲜乳价格协调会,通过价格协调会充分沟通协商,确定生鲜乳收购最低价格和最高价格,就是价格要“商量着来”,不能一家说了算。
马山红:这些年,有“奶荒”有“奶剩”。一方面,行情好时加工企业抢奶源,行情不好会拒收、压价。另一方面,小规模养殖户也有行情好时不履行合同追求高价,行情不好时被无情拒收的现象。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乳企与奶农才能风险共担。
高文桥:在完善定价机制的同时,还应该给我们养殖者提供更多的行业信息,提升我们对养殖形势的科学判断,增强风险意识。有了更全面的信息,我们会对当前形势及未来发展方向有个大致判断,减少盲目养殖带来的损失。
10公斤牛奶才能制成1公斤奶酪,乳品深加工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有观点认为,当前奶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奶业产业链条不健全,民众消费国内乳制品信心不足。面对现实,我省乳企和相关部门该做哪些工作?
刘亚男:目前,除了酸奶和奶粉外,国内已有乳企开始生产奶酪等深加工产品。有数据显示,10公斤牛奶提炼、发酵才能制成1公斤奶酪,如果吃奶酪的人多起来,那么对生鲜乳的需求将是巨大的。但现在国内奶酪等高端乳制品的消费面太窄,不足以成为企业发展的支撑,乳品深加工怎样发展,值得乳企和全社会关注。
刘文科:拓宽乳制品消费面,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是仅仅“卖奶难”的时候提倡。乳品深加工方面,要鼓励食品企业、乳饮料企业多用鲜奶,增加生鲜乳使用量。
还应该看到,三聚氰胺事件后,民众的消费信心一直没有恢复,鲜奶、奶粉销售不旺。其实,近年来我国的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建议加大宣传力度,让民众认识到现有乳制品质量是可靠的,引导人们多喝鲜奶,不仅城镇人口,更要重视农村人口,尤其是老人和儿童。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