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决心做“长跑选手”
“现在消费者纷纷直购、代购、网购进口奶粉,这是中国奶业人的耻辱”。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现代畜牧业建设工作会议上坦言,2008年的婴幼儿奶粉事件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2008年三鹿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给国产品牌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延续至今。2012年有统计指出,近年来在国内一线城市,国外乳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4,国产婴幼儿奶粉的市场份额甚至不足5%。2013年有媒体披露,一段时间里,市场上销售的进口奶粉有八成其实属于贴牌生产,却仍在包装上标注“原装进口”、“100%国外奶源”。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乳业的心中之痛。
事实上,这些年来,国家也在不断加大对乳业的政策扶持和监管力度。到今天,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的比重已超过四成,生鲜奶抽检的合格率连续6年达到100%。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近开幕的米兰世博会上,国产品牌贝因美(002570,股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经受住了对食品安全近乎苛刻的检验,获得“世博会指定婴童产品”称号。
这些进步无疑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但在评论员陈立湘看来,振兴中国乳业的障碍并未完全消除。首先是商业环境问题。现在国内的奶粉市场流通环节过多、税赋成本过高,导致产品价格偏高但乳企收益有限。国产品牌奶粉多数毛利率在50%以上,而实际净利率不足5%,可谓“干的是奶粉活儿,挣的是白菜钱”。
其次是行业整体竞争力不高。在澳大利亚、新西兰,1公斤牛奶的收购价格折合人民币大约是2元多,但国内由于劳动生产率较低,这个价格一般都要到4元多,低的也要3元多。另一方面,国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十分惨烈,成本高昂的价格战、广告战,让原本赢利能力不强的民族品牌雪上加霜,不堪重负。
此外,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也任重道远。图便宜、买安全固然是人之常情,但盲目跟风、“唯洋品牌是瞻”的心理,令人深思。除了“山寨洋奶粉”李代桃僵大行其道,不少代购、“海淘”也根本没有质量监管,出了问题无法追溯,消费者却依然热情不减。消费心理的不成熟可见一斑。
对此,陈立湘认为,商业理念的进步最为关键。中国市场的容量不小,只要大家都静下心来踏实做事,不至于安放不下几家高品质、大规模、有国际影响的国产厂商。乳企一定要改变“窝里斗”的竞争心态,在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和上游牧场建设方面多下气力,下定决心做“长跑选手”。
加快集体“出海”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这些年的长足发展,光明乳业(600597,股吧)、澳优、贝因美、伊利、蒙牛和新希望等国内乳企不仅已成功进入国际市场,而且正在建立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