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园到餐桌,食品安全保障是一个长长的链条,涉及诸多环节。毫无疑问,生产企业是食品安全 第一责任人,需要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关口。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管亦责无旁贷,不仅需要及时查处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也要对生产和贩卖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予以严惩,防止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国家质检总局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获得生产许可的食品企业总计达14万家,然而没有生产许可的各类食品小作坊,总量却超过20万家。中国食品安全面临较为复杂的形势,一方面品牌企业要以高质量的产品树立良好形象,制定较高标准,另一方面需要对各类小作坊加强监管,否则“盲区”就会变成事故多发区。以假乱真的假冒产品横行于市,不仅会对品牌企业形成不容忽视的杀伤力,也会直接损害消费者权益。
三鹿奶粉事件曾令中国乳品行业几近崩溃。几年来,中国乳品业为重塑消费者信心做了大量努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假乱真的假冒产品很容易伤及无辜,“妖魔化”中国乳品企业更无益于食品安全。13亿中国人的餐饮大计,终归需要中国企业来解决;中国食品企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取得国人的信赖。
消费者理性监督和依法维权对食品安全无疑具有促进作用。如果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消费者完全可以向监管部门和生产厂商反馈情况,提供线索,查清真相,有效维护自身权利。
同时,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需要防止权利的滥用,不能让造谣传谣成为毫无代价的“消遣”,更不能让造谣传谣、抹黑他人变成有利可图的行当。我们在质疑生产者的道德水准的时候,是不是也该扪心自问,我们盲目的认可、断言和传播转发某个消息、网帖和媒体报道的时候,是不是尽到了自身的责任,有没有去核实或者到超市上去看看,如果仅仅是恶搞,那这么恶劣的行为和幽默是丝毫不沾边的。
脆弱的信任期待正能量
香港特区自本月起对离境人员实施奶粉“限带令”。面对家中嗷嗷待哺的婴幼儿,不少内地父母顿觉余粮不足。“奶粉危机”再度袭来,闾巷之间、网络之中也是热议不断。汇集民意的两会自然不会绕开这个话题。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针对奶粉问题表示,内地奶粉99%是符合质量标准的,但群众信心不足。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谈及这个现象,已是眼中含泪。
其实,在香港特区实施限制措施之前,荷兰、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早已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内地的抢购压力。这股波及大半个地球的“寻奶”热潮,对于综合国力已经显著提高的中国来说,当然不是什么有面子的事情。要把消费者伸向世界各地的手拉回来,关键还是先提振他们对国产奶的信心。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