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且不论来自质检总局的“99%”有无水分,至少专家认为内地奶粉在工序和配方上与进口奶粉相差无几,一些洋品牌也在内地设有工厂。由此可见,消费者“崇洋”,并不是对内地奶企的实力和技术不放心,而是对生产者和监管者的“良心”不放心。多年来,内地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在热点问题上的“鸵鸟态度”确实强化了消费者对内地奶粉的不良印象。
如果说阜阳的“大头娃娃”事件只是动摇了消费者的信心,那么石家庄的三聚氰胺事件几乎给国产奶粉带来毁灭性打击。经历过这些波折,内地奶企本应该痛改前非,以可靠的质量重塑消费者信心,让人失望的是,内地奶企这些年仍然是丑闻不断,或许这些都可以归入微不足道的“1%”,但有多少消费者愿意拿自家人的健康赌一把?中国内地的市场足够大,更多的消费者还没有能力在海外寻找放心奶,很多内地奶企愿意得过且过,也许就是看准了这一点。在一些生产企业不足以信任时,监管部门在奶粉质量问题上的拖和捂,无疑加剧了消费者的信任崩塌。虽然三聚氰胺事件的众多受害者迟迟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当初受到处分的那些官员却是竞相复出或升职,奶业的监管模式也未见根本改进。既要消费者相信,就应该拿出一些能够取信于人的行动,否则岂不是诱人“迷信”?
政府仍需努力
在消费者都知道“睁眼看世界”时,监管部门不妨也看看其他国家如何处理食品质量问题,学一学现成的世界先进经验。近日,欧洲各国对“马肉风波”的处理手段堪称范例,这些国家对这个事件的重视,以及对涉案企业的打击力度,甚至让中国内地消费者都感到些许惊诧。此后,德国又发生了以普通鸡蛋冒充有机鸡蛋的事件,被认为是德国农业史上的最大丑闻,德国相关官员的感受是“令人发指”。如果我们的监管部门也能对企业的不法行为多一些苛刻,对自己的失察多一些不宽容,何愁唤不回消费者信心!
中国乳业发展环境太复杂了,利益格局也涉及很广,在行业管理上就一直存在奶业与乳业两个涉奶行业协会,前者代表奶农,后者代表乳品加工企业。也就是说,两家是乳业的两端,即农业、工业两家。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中国的农业产业化搞了几十年,现在看都不太成功。奶业发展也证明,农业产业化失败了,因为工农利益没法协调。奶农只有放弃,因为不挣钱,倒奶杀牛一直伴随着产业发展。所以,加工企业又提出搞“全产业链”,说白了就是“自娱自乐”。而“全产业链”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投入障碍,这使原料供给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企业的市场开发速度。因此,大多数企业目前是两条腿走路,即自建牧场,又面向奶农。实践表明,自建牧场的投入非常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速度,面向奶农同样困难。企业的收奶价格已经很高了,但是奶农还是没有积极性。于是,企业转向原料奶粉进口,进而打压了鲜奶收购价格,产业形成恶性循环。
上篇:
下篇: